【旅游经 编辑部报导】变色植物带来季节特有的美感,如:枫叶、落羽松、山毛欅等,事实上类似菱型叶的「乌桕」也是变色叶植物,在不能出国的此时,我们不必羡慕温带国家的枫树红叶和透亮金黄的银杏,从臺北市区往北走处处是惊喜,经过中山北路三段是去年底就已经转红的枫香,远远望去将圆山大饭店衬托地更是古色古香,过了中山桥,发现中山北路四段旁还有另一种红叶植物──「乌桕」,成为一种多彩且暖色系的叶色,从暗红色、鲜红色、橙红色、橘黄色、鲜黄色到黄白色,多种叶色一次满足,多层次的色彩与台北的地标之一且又是宫殿建筑──圆山大饭店,点缀更有氛围与幽情。
台北市公园处表示,中山北路四段旁剑潭公园上的红叶植物为「乌桕」,别名:乌槔、乌臼、鸦臼、木蜡树、桩仔、琼仔!乌臼得名的由来:有一说法是因乌臼鸟喜食其种子而获名,另一种说法是因其树老时根部黑烂成臼,而得名。乌桕是很重要的民俗植物,早期渡台先民将其引进臺湾,乌桕木材质密硬重,加工后可做家具、雕刻、橱柜之用。种子外面的假种皮可做蜡烛或肥皂原料;种仁可食,还可以榨油,为灯油之用,称之为青油,可供点灯。叶可做黑色染料,根皮是中药材,保育类昆虫渡边氏东方蜡蝉更是常栖息在乌桕树上。
乌桕为落叶树种,树干有纵裂,树形高大,为生长快速之阳性树,耐贫瘠,生性强健,叶片菱形,冬季树叶转色颇似枫红景象可供观赏,分布于洲美街、金湖路、经贸一路、经贸二路、南港路一段、北平西路、康寧路一段、研究院路二段、横三人行道、四分溪防汛道路、东新街、大度路……路段,在日照充足且空旷易受冷风的路段,乌桕通常转色较完全。不过乌桕和很多大戟科观赏植物一样是有毒植物,包括乳汁、叶片、果实和木材等皆具有毒性应避免误食,不可触碰乳汁,也不可将薪材用于烧烤食材。
冬季的月乌桕落叶满地时,常可见民眾收集不同色系的叶片,以大地做画布拚出不同的色彩,而当微风吹落菱形带着叶柄的乌桕叶片滑翔而下,其姿态则宛如魟鱼优游大海,有时落在水面也别具韵味,冬阳下此时骑乘自行车时,也能感受亚热带红叶的浪漫。
图片:臺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提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