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且扬名世界,近代国际间交流频繁让很多人发现一些在外国极知名的中国菜色,在大陆却没没无闻。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在美国极为知名的湘菜左宗棠鸡,不只反映出近代中国歷史的动荡与社会变迁,还连结着数位重要的中美政治人物,同时也因这些政治人物而在美国与台湾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菜色。
所谓「橘逾淮而为枳」,许多知名的美食一离开原生土地,难免都会因应环境出现变化。但在美国极为知名的左宗棠鸡倒不是这种情况,它的发明人彭长贵是湖南人,师承国民政府首任行政院长谭延闿家厨曹荩臣,所学的也是湘菜,但据研究,彭长贵出道后,其手艺不断发展,还兼容了岭南菜与淮扬菜的手法,独树一格。
彭长贵因手艺极佳,曾由军方要人推荐为蒋家掌厨,1949年随国民政府来台后,还曾为政府打理国宴菜色。1952年美军第7舰队司令雷德福(Redford)访台时,由海军总司令梁序昭宴请,希望彭长贵在3天内每餐都要变换菜色,他就在掌厨过程中发明了这道以软炸鸡腿肉淋上酸甜辣口味酱汁的菜色,让主客皆大为惊艷。经向彭长贵询问菜名,他因是湖南人,希望菜名响亮又能与湖南有点关系,于是以湖南老乡、也是湘军名将左宗棠为名,答称:「左宗棠鸡」!
外界也曾流传一种说法,指称当年蒋经国喜爱彭长贵手艺,在1970年代彭长贵在台北所开的彭园餐厅用餐时,因缺乏食材灵机一动所创。后来经彭家人证实此一说法有误,彭园在台北开设餐厅的时间也与此传言不符。不过坊间仍流传左宗棠鸡是蒋经国最爱的年菜之一;台湾媒体也曾访问过曾任蒋经国「御厨」的李福平,谈及如何改良左棠鸡,让不爱吃辣的蒋经国好入口、成为过年必吃年菜之一。
1961年彭长贵转赴香港发展,却在开幕前遭遇火灾而受挫。1972年再前往美国纽约发展,起初餐厅名气不大,后来彭长贵认识了着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也因贝聿铭在纽约彭园宴请季辛吉而结识了这位当年权倾一时的美国国务卿。据说当年季辛吉极喜欢这道左宗棠鸡,经常光顾纽约彭园,经常追逐季辛吉的媒体与安全人员聚集在餐厅外头,引来电视报纸对餐厅的注意及报导,彭园餐厅也因此声名大噪,季辛吉最喜爱左宗棠鸡也在美国的中餐厅大为流行。
彭园后在美国也开了几家分店,美国名人政要经常是座上客,其中包括数任美国总统,如老布希、雷根、小布希,以及甘迺迪总统遗孀贾桂琳,其他各界名人自不在话下。前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与周美青女士结婚时,据称也是在美国的彭园宴客。曾有美国媒体做过调查,美国人最喜爱的中国菜当中,左宗棠鸡排第4名,全美5万家以上的中餐厅有左宗棠鸡这道菜。出身台湾的知名导演李安拍摄以美国华人为主题的得奖电影《推手》与《喜宴》中,都在剧中的中餐厅场景出现这道美国华人极为熟悉且高度欢迎的菜色。
1983年彭长贵返台在台北林森北路开设彭园湘菜馆,年事渐高后由其子嗣继续经营,他本人则至97高寿才在2016年逝世。他在台创办的彭园一直是台湾中餐厅的顶尖品牌,目前仍有多家分店持续经营中,极受到喜爱中餐的中外人士青睐。
左宗棠鸡从美国流行到台湾,名气极大,但虽挂着「湘菜」之名,在大陆湖南省却不曾有过这道菜,而且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也毫无相似之处。彭长贵的创意湘菜将左宗棠鸡带来台湾,再跨海到美国发扬光大后,又回到台湾落叶归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华人最颠沛流离的年代。
有趣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菜的味道也不断演变,最早彭长贵所做的口味偏酸,但是在美国各地中餐厅普遍模仿之后,味道也调整为美国人较喜好的偏甜且较粘稠的口味。2014年美国拍摄的纪录片《寻找左宗棠》(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曾探寻了这道菜的起源,制作人把现下流行的左宗棠鸡照片拿给受访的彭长贵看,获得的回应是:「这简直瞎胡闹」。也有些美国的美食专家与社会学研究者认为,其实真正把左宗棠鸡发扬光大是美国,它应该算是美国料理,现在甚至还有左宗棠牛排与左宗棠三明治了。换言之,透过美食来沟通各个民族,人类其实也没有那么大差异。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