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家族企业比比皆是。根据《2021华人家族企业关键报告》指出,台湾上市柜公司有1177家属于家族企业,占比约68%,近半已经传承至第二代,且此类家族企业控制股东家族持股率仅37%。

家族企业控制持股普遍低于4成,也让外来势力型纷争频传。这是与现任经营团队无渊源的外部人,因看中公司价值,像是本业经营绩效不佳、或名下土地极具开发价值,经营有成,但股价长期低迷,进而欲取代现任经营团队。

陈一铭指出,外来势力介入经营的运作方式,通常是先少量买进股票,进而争取若干席次董事,以便瞭解公司及现任经营团队的虚实,之后再透过公开收购或徵求委托书的方式,设法于股东临时会中拿下过半董事席次。

陈一铭表示,因应外来势力型的纷争,要瞭解「这是渐进的过程」,公司派要随时保持警觉,瞭解委托书徵求业者的动向,例如友讯经营权争夺案中,传闻市场派布局委托书通路已久,还有董事会席次变动、注意股权变化,根本之道是提升经营绩效,争取多数股东支持。

陈一铭说,经营权之争就是「票多的赢、票少的输」,是种贴身肉搏的过程,不外乎以个人、或其可直接、间接掌握其他公司,或以集团之类策略联盟协力,包括自集中市场购买、公开收购、徵求委托书、私募或股权交换等类型。

这几年则有较多的「混合型」纷争,在家族或创业伙伴型的经营权争夺中,一方股东资金有线,透过寻求外部盟友,引进外部势力颇为常见,然外部势力之所以愿意投入,自然是有利可图,实务上透过私募方式待后续获利了结,并非少见。

陈一铭强调,家族发生内斗时,一方寻求其他创业伙伴的股东相挺,壮大自己的势力,此时除盟友的情意相挺,亦不乏对盟友许诺厚利,如分享更多权力或提高盟友持股,但如果稳固结盟关系,如何安排盟友退场,极为重要。

#盟友 #陈一铭 #股东 #家族企业 #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