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经9个月的厮杀,星展总算抢下花旗这块肥肉,登上「外银龙头」如今一步之遥。花得起国银出不起的聘金,能成为外银一哥是好事,代表星展企图心够强,但花钱是决心、经营靠智慧,买下后如何「1+1>2」,如何延续花旗这块招牌的底气,如何确保花旗既有客户最低规模流失,「养比买」难上数百倍,更大挑战还在后头。
星展在台「买银行」不是第一次,分别在2008年和2017年收购宝华银行的资产,并完成原澳盛银行在台个人金融及财富管理业务移转。相较于吃掉花旗在台消金,前两次併购大概只能算是小菜,买宝华只能算是打底,买澳盛消金充其量算是补强。
买花旗的消金就完全不一样了。先不讲存放款,以最具指标的信用卡,花旗目前是全台第六大发卡行,张数达285万张,这是排16名的星展60万张卡的4倍之多,双方合併后,虽然合计卡数「上看」345万张,但随即面临客户重迭与可能流失压力。
不可讳言,花旗长期挟品牌优势,很多人拿花旗卡「觉得就是香的」,即便花旗优惠逊于国银,但发卡数仍领先其他外银甚多,当花旗的招牌换成星展,如何延续花旗既有的卡友忠诚度,是花旗的「星展化」或星展的「花旗化」,面临抉择。
其次是分行。星展这几年持续推动数位化,不仅大幅调降实体分行,更是国内第一家完全撤掉ATM的外银,合併花旗之后,花旗目前44家分行要留要收,牵涉的是约数十万的财管大户动向,这可能与星展过往策略相左,稍一不慎就是愈做愈小。
至于花旗含金量最高的财管业务,更困难了。花旗之所以养出这么多财管大户,靠的是花旗这块招牌,但背后支援是跨国的金融服务网络,相较于星展主力放在亚洲各国,要全部承接花旗大户需求确实有困难,而这些大户除了在台湾开户,在香港、新加坡多有帐户,到头来会否乾脆全搬去海外,成了星展承接的最大变数。
这桩交易案尘埃落定,对花旗来说,舍掉了「不够赚钱」的台湾市场,员工、客户至少是找到归宿,总比像南韩直接关掉好。对星展来说,后续考验其实不小,面对其在台併购史上首次的小吃大,将体会到「养比买更难」,震撼教育正要开始。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