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在疫情及塞港衝击下,原本最具效益的全球化供应链运作体系已受影响,宏碁集团创人施振荣14日就跨国企业推动建立区域化及本土化供应链,提出王道新解,呼吁应要符合巿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才能永续。
施振荣表示,由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供应链,须掌握端到端的每个环节,才能对最终客户产生最大利益,并体现供应链的价值。过往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为了让供应链产生最佳效益,参与者在每个环节都会寻求全球最佳的合作伙伴。
但因为COVID-19疫情,阻断了原本顺畅运作的全球化供应链,跨国企业也开始思考如何缩短供应链、同时减少碳足迹,因此欲透过区域化及本土化的策略,建立起更坚韧及弹性的供应链。
以美国前总统川普鼓励业者将制造搬回美国为例,施振荣指出,以全球化供应链来看,这并非最佳安排、也不符合效益成本,而是纯政治考量下的策略,没有从长计议,亦无法永续。他表示,要追求永续,就要以巿场经济的思维出发,才能找到相对的利益平衡,能够平衡,方能永续。
施振荣进一步分析,实体供应链从零组件到最终产品再到通路,不仅每个环节都有Lead time(订货到交货的时间)的问题,每个零组件的Lead time也都不同,就终端系统产品而言,眾多零组件中只要任一个零组件缺料,就可会让生产线停摆。此外,当Lead time时间拉长,预估量也会愈不准确,导致供应链准备太多或太少。
他以汽车产业出现晶片缺货为例,在汽车产业提高需求后,晶片供应链配合重新调整需要时间,每一个供应环节及料件生产也都需要Lead time,无法及时反应,加上塞港也增加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加乘影响下造就了这样情况。
另一方面,疫情也加速了产业推动数位转型。与传统有形的实体供应链不同,数位转型下,资讯流与金流都数位化(无形的供应链),端到端之间是即时的资讯,没有Lead time,效率也较过去的实体供应链更高。他举例说,以电商平台为例,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从时效到成本都与过去的实体生态不同。
施振荣也提到,欧美及日本都希望建立本土的晶片制造能力,施振荣指出,虽然是政治考量,由于晶圆体积小、单价高,都是空运,没有运输困难的问题,之所以透过补贴建立本土供应链,为的是建立基本的制造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不会受制于人,但为了国防与国安的无形价值,就要付出额外的代价才能利益平衡。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