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大学申请入学时将以「学习歷程檔案」作为校系审查资料的重大教育政策变革,台大社会系「作伙学」团队的调查,对于制作课程学习成果,有74%的学生认为「为了升学不得不做」,同时有35%回答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

「作伙学」团队协助教育部,于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在全台举办审议会议,搜集高中端及大学端的意见。2021年50场次审议会议,总计有1123位高中老师、学生、家长及大学教授参与。其中,与会的355位高中学生来自全台22县市共161所学校。

根据「作伙学」团队对这些参与审议会议学生所做的调查,有超过7成学生表示老师「非常积极」和「还算积极」协助学生制作学习歷程檔案。不过,当询问会考虑哪些因素来决定某一门课是否要制作课程学习成果,学生的考量主要是个人的志向、兴趣和能力,而非老师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决定哪一门课要制作课程学习成果的考虑因素中,约82%的学生会考虑与志愿科系的关联,为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个人对主题的兴趣,有78%的学生选答;也有55%的学生表示会衡量自己是否能做出好作品。

而在决定将哪几件课程学习成果上传至中央资料库时,较多的学生会考量作品是否「显现个人独特性」及「内容丰富完整」,各约有3成学生;较少有学生将「与未来就读科系相关」及「显现个人知识与能力」作为考量。

对于制作对制作课程学习成果,调查结果显示,有74%学生认为「为了升学不得不做」,不过也有超过87%的学生认为制作课程学习成果可以「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和能力」,81%学生表示可以让他们「活用或更加了解课本知识」,同时也有83%学生认为「可以帮助自己探索志向与兴趣」,但有35%回答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

「作伙学」团队指出,高中学生最重视在课程学习成果作品中呈现素养能力、说明重点摘要、交代作品脉络,这与大学教授在审查时最重视的内容相同。更完整的审议建议汇整,「作伙学」团队将在2月24日公告。

#学生 #制作 #课程学习 #认为 #作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