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以来,香港Omicron疫情宛如失速列车,连续好几天确诊超过6千例。在坚守清零目标下,轻症也得送医,医疗量能近乎崩溃。没打疫苗的老人和小孩首当其衝,持续传出重症和死亡消息。

目前肆虐香港的主要病毒株Omicron BA.2传播力强,较少引发重症,不过自从第5波疫情展开以来,重症和死亡数持续增加,尤其过去10天内总共有3名5岁以下儿童染疫身亡,引发专家和民眾高度担忧。

●染疫身亡幼儿皆有脑炎症状 专家:疑病毒又变种

港媒引述疫苗可预防疾病科学委员会主席刘宇隆的话指出,3名儿童都出现脑水肿、上呼吸感染以及急性脑炎等症状,担心Omicron BA.2可能又产生变异。

没打疫苗的孩子、长者和免疫力虚弱者,都会是高风险的族群。目前香港已开放3岁以上的幼童施打疫苗,由于3岁以下仍无法藉由疫苗获得保护力,加上公立医院量能超载,确诊病患无法立即获得治疗,专家也提醒家长,要特别留心幼童是否出现活动力变差、表情呆滞或呼吸急促等异常现象。

●医院被确诊病患塞爆 「像沙碉遇到大海啸」

过去两个月以来,香港新增的Omicron病例已经超过2021和2020两年的总合,过去7天新增病例超过3万5千例。为了收治爆量的确诊病患,香港公立医院在户外设置临时诊疗区,大批确诊者在寒冷天躺在户外,身上只有毛毯和隔热毯。

住在医院内部,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据英国《卫报(The Guardian)》记者现场直击,医院通道上挤满病床,有些病人得和垃圾桶比邻。厕所到处是用过的卫生纸、没冲乾净的排泄物、传出阵阵臭味,因为没有人力可以清理。

这是香港11家公立医院的现状,由于港府规定确诊病患病需到医院就诊,导致医疗量能满载,私立医院则拒绝收治新冠病患。北大屿山医院一名医生透露,过去两周,超过1万名确诊病患等候住院治疗,每天新增的候诊人数超过好几千人。一名90岁的妇人躺在户外的临时治疗区整整三天,还等不到病房。

「如果病患的病情突然恶化,我们可能也无法马上给予紧急治疗,」医生忧心地说。

●4项防疫做法 导致疫情失控

香港第5波疫情蔓延至今,累计的确诊数已经超越疫情爆发地的武汉,医疗系统满载崩溃,过去两年的抗疫成果付诸东流。香港如何从疫情控制得当,到变成疫情严重的地区?综合专家的分析,有以下的原因:

1.未做医疗分流,医院量能大超载

Omicron在各国普遍都是轻症居多,许多国家改变做法,确诊改列居家隔离并治疗。但香港在确诊数暴增的情况下仍坚守清零,并延续疫情初期以来的做法,确诊就住院或送隔离设施。随着疫情恶化,公立医院很快就满载,无力照护老弱儿童等高风险族群。加上隔离设施不足,加速病毒传播。

2.大规模检测,增加传播风险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指出,确诊暴增到万例以上,大规模检测只会让病毒更容易传播。「光在检测站排队,感染病毒的风险便大幅增加。最好的方法是尽量减少接触。」流行病学家考林(Ben Cowling)也强调,香港当务之急是改变检测的做法。「因为『确诊一律住院』的措施,一旦筛出大量确诊者,该如何安置他们?」

3.住家环境不适合居隔

香港规定确诊者的密切接触者则依据接触程度,最多强制居家检疫14天。但香港的居住环境多半狭小,加上多数家户人口聚集在大楼,天井的「烟囱效应」加速病毒的垂直传播。港府目前一边徵召饭店做为防疫据点,一边加盖方舱医院,以解决确诊者的隔离与治疗问题。

4.长者疫苗覆盖率不足

根据统计,香港这一波疫情至少有46人染疫不治,其中多达40人未接种过疫苗。根据香港卫生署资料显示,香港完整接种两剂的第人口占比超过75%,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第一剂接种率不到6成,80岁以上的长者接种率更低于3成。

Omicron出现至今,愈来愈多国家开始调整防疫措施,选择与病毒共存。无论是清零、或松绑警戒,仍必须视各国的居住环境、与医疗量能,才能妥善安置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并确定医疗资源正确使用。

文章来源: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康健杂志 #香港 #Omicron #新冠肺炎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