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妈祖前往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进香的「糊火缸」文化,登录为云林文化资产保存。(吴登兴提供/张朝欣云林传真)
白沙屯妈祖前往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进香的「糊火缸」文化,登录为云林文化资产保存。(吴登兴提供/张朝欣云林传真)

苗栗白沙屯妈祖进香团每年到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进香,并刈火带回朝天宫万年香火,香火依传统须置于火缸内,为避免高温导致火缸破裂,发展出「糊火缸」技术与文化,地方文史工作者为传承这项全台仅存的技艺,向云林县政府提报文化资产保存,7日正式登录云林文化资产保存。

白沙屯妈祖进香团徒步到北港进香,单趟路程约180公里,来回约7至12天,刈火后为确保回程时火缸的香火一路不灭,每年都必须重新糊火缸,以免火缸破裂香火熄灭。由于白沙屯妈祖坚持保留这项传统,不愿意改用现代小火炉装香火,因此糊火缸技术得以保存。

地方文史工作者吴登兴表示,白沙屯妈祖进香团出发前,会派人将旧火缸送至朝天宫,由朝天宫人员洗掉去年的糊土,再用细土、纸棉、盐巴调水重新糊土于火缸内外成为保护层。等到刈火前1小时,将线香、金纸、蜡烛与烧红的木炭置入火缸内作为火种,刈火后便能确保香火不灭。

吴登兴说,糊火缸技术是老一辈师傅所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0多年歷史,由朝天宫工班人员一代传承一代。目前仅由朝天宫为白沙屯妈祖进香团施作,糊火缸目的在于保护火缸的完整,使用的材料与技术中隐含着各种传统知识与文化,有必要加以保存传承。

另外,刈火时起火技术所使用的金纸、蜡烛、线香等宗教物件,除具宗教神圣化的意涵,也隐含着助燃、延长燃烧时间等科学知识,显示先民在早年没有电子炉、瓦斯炉的情况下,以智慧克服困难,让香火长时间燃烧不灭,得以薪火相传。

#糊火缸 #刈火 #朝天宫 #香火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