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从穴居演化到陆生,眼睛越来越大!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山带领的生物学组研究团队,花一年多时间研究馆藏33种台湾原生种、1176件蛇类标本,发现蛇类的眼睛大小藏着大学问,演化较晚出现的类群眼睛越大;陆生的蛇类眼睛比水生蛇类大;日行性蛇类眼睛比夜行性大。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与中市常春藤中学学生黄晨玮合作的研究报告《蛇眼大小与栖地及昼夜活动模式的相关性》,今年1月登上国际知名期刊《生态与演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科博馆表示,黄晨玮则利用馆藏标本加入研究团队,撰写「科学小论文」,可说是教育部108课纲探究与实作的优秀范例。
研究团队指出,眼睛是动物接收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眼球越大的动物,视力、敏感度、动态分辨率越好。传统上认为,蛇类是由穴居的蜥蜴演化而来,因洞穴几乎没有光线,动物比较依赖嗅觉与触觉等感官,相对少以视觉探测环境,所以,眼睛较小。但是,蛇类物种与生存方式是否会影响视觉功能,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团队经针对馆藏33种台湾原生种、1176件蛇类标本,研究发现,蛇类从穴居演化到陆生,眼睛大小演化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陆生日行性蛇类有最大的眼睛,牠们要靠眼睛捕捉猎物,对视觉功能需求越来越大。
团队指出,夜行性蛇类眼睛比日行性略小,而水生蛇类眼睛可能受限于光源不足,演化上投资较少能量在视觉,并可能转向投资其它更有效率的感官功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