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原本繁忙的机场,显得格外冷清,但桃园机场的飞机维修棚厂内,却异常热络。

「这架飞机是1家美国的(航空)货运公司,他们专程将飞机送来我们这维修,」长荣航太董事长黄南宏说。他们在此有4个维修棚厂,全都停满正在维修的飞机,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将成千上万的飞机零组件拆下、检修、再装上。

在这里,看不到航空市场的萧条。

成立仅25年的长荣航太,是长荣集团旗下第六家上市柜公司;论营收,它是台湾最大、亚洲第三的飞机维修公司,但论资排辈,它是全球飞机维修产业的后起之秀。

长荣航旗下最赚钱金鸡

受惠航空货运热,稳住获利

早在1955年,台湾第一家飞机维修公司亚洲航空即已成立;在国际上,长荣航太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香港飞机工程公司(HAECO)、新加坡航空航天技术公司(ST Engineering Aerospace),都是成立数十年的老牌企业。

1997年从长荣航空机务本部独立营运的长荣航太,是该产业的后进者。在疫情爆发前,它每年贡献母公司长荣航空约2成到3成的获利,是长荣航空旗下获利最丰的金鸡母。

去年航空市场几乎停摆,飞机维修需求坠落谷底,华航旗下的台湾飞机维修公司前3季亏损1亿元。长荣航太去年税后净利8亿8千万元,虽然较前年衰退25%,但仍守住获利,并未亏损。

支撑它持续获利的关键,是去年航空货运市场火热,且该公司6成客户为航空货运公司,像全球快递业二哥优比速(UPS)、美洲包机业务最大的货运公司亚特拉斯航空等。

这类航空公司负责载运高单价的电子成品及半成品,如果飞机故障停飞,将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对维修厂的要求,自然非常严苛。像优比速每季会检讨维修厂的维修品质,未达标准,立刻终止往来;优比速拥有近290架货机,近6成是在长荣航太维修,显见对其维修品质的肯定。

身为后起之秀,它是如何后来居上,并让航空巨头们成为死忠客户?答案是一群从白纸就培养起的「长荣宝宝」。

9成人才用社会新鲜人

3年教学灌注「严谨文化」

飞机维修公司的竞争力来自3个要素:维修品质、时间、价格。

飞机是航空公司的生财工具,航空公司都希望飞机营运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哪家维修厂能用最短的时间将飞机维修完毕,就能增加航空公司的飞机营运时间。

但不能只讲求「快」,若维修品质不佳,经常故障,飞机营运时间减少,就会造成航空公司的营收损失。维修厂要同时兼具品质与效率,才能保有竞争力。

飞机要修得好,关键4个字:按部就班。每个检查、维修步骤都要严格遵守原厂维修手册的指示,1个步骤都不能省,一省就可能出状况。

长荣航太维修事业体协理陈兴义举例,比如要检查某个飞机部位是否有异样,维修手册告诉你,必须将A、B、C 3个零件拆掉,才能看清楚该部位的全貌。

有些工程师嫌麻烦,偷懒只把A跟B拆掉,这种省略的做法,虽然仍能看清楚该部位90%的样貌,但看不到的10%就成了检修死角,飞机出状况可能就是来自这10%。

飞机维修公司要确保维修品质,就要确保每个工程师都不会偷工取巧,为了贯彻这种「品质不是零分就是1百分」的精神,长荣的做法是:每一个工程师都从1张白纸培养起。

长荣集团创办人张荣发笃信1个经营哲学: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而员工要接受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从还是1张白纸时就开始形塑。

因此,长荣航太9成以上的维修工程师,都是一毕业就进长荣的「长荣宝宝」,长荣会先给他们半年时间上课受训,受训完后开始跟着前辈实习,看着前辈怎么按部就班的操作,直到3年后才能独立作业。

每个长荣宝宝在前辈们严守纪律的文化薰陶下成长,等他们出师后,已被这样的文化给形塑完成。

黄南宏强调,此做法付出的代价是人才培育成本高,却有助于管理上的稳定,不会发生从外面招聘有经验者,教他怎么做时,他却回:「这样做没有效率啦!」

长荣航太1千多名维修工程师,每个人都一板一眼、照章行事的做好每个维修步骤,让长荣航空成立33年以来,从未发生致死的飞安事故。

这个傲人的飞安纪录,加上服务费低于欧美维修厂,让不少欧美的航空公司,愿意远赴千里将飞机送来台湾维修。

基础打好后,接下来就等机会的来临。

改装波音一炮而红

优比速、全日空都成它客户

长荣航太成立的前几年,因为知名度低,除了维修自家长荣航空的飞机,没有太多客户。

转折出现在2004年。飞机制造商波音(Boeing)要设计专门载运波音最新客机787零组件的专用飞机Large Cargo Freighter(简称LCF),这个特殊用途的飞机,是由747客机改装而成,改装难度非常高,波音公开招标时,光招标书就四百多页。

原本长荣航太就有计画切入飞机改装市场,例如将客机改为货机,目的是为了提升维修技术,「如果连飞机都能改装,维修就更不是问题,」黄南宏解释。

但把客机改成LCF这种特殊用途的飞机,难度又更上一层,对长荣航太而言,无疑是「越级打怪」,当年大多数人都反对此案。

但张荣发意志坚定,他的考量是,如果战胜这个「大魔王」,长荣航太知名度就会一炮打响,对日后开拓客户有极大助益,「总裁说只准成功,不准失败,所有人只好硬着头皮上!」黄南宏笑说。

面对艰难的战役,长荣不单打独斗,而是找来了中科院、汉翔航空工业群策群力。汉翔的强项是军机研发制造,当时也想藉着这个改装案,提升在民用飞机领域上的研发制造实力,和长荣有共同目标,于是派了多名资深工程师,一同参与改装案。

后来LCF改装成功,轰动航空界,国际大型航空公司开始注意到长荣航太。

2011年,是它第二个转折点。该年优比速1架货机的引擎在日本故障,事发突然,在当地找不到任何维修厂维修,情急之下,想起长荣航太,于是致电询问能否专程来日本维修?

长荣航太总经理郭胜义回忆,优比速是他们一直想争取的客户,那时是农历过年,一听到优比速有难,心想:「机会来了!」二话不说派遣一组紧急应变部队,带着维修工具前往日本,帮优比速解危。

之后,优比速派了1名高阶主管来台致谢,长荣航太把握机会,先调查这名主管的兴趣,得知他酷爱登山,于是派多名主管陪他攀登玉山,让该主管对它留下极好印象。其后,优比速将货机大量送往长荣航太维修,此举形同背书,其他航空巨头如全日空等,也陆续成为长荣航太的长期客户。

因为有坚强的维修团队,才能抓住这些机运。但少子化趋势来临,加上半导体产业强力挖角,长荣航太也面临人才荒的挑战。维修飞机很难用自动化取代人力,若工程师人数无法成长,便难以扩大维修能量,长期的营收成长将陷入瓶颈。

黄南宏表示,他们正试着引进外籍人才,舒缓人才荒。但设法留才的同时,如何让外部人才,能融入长荣一丝不苟的企业文化,是这家缔造零飞安事故的后起之秀,未来有待克服的难题。

商业周刊1794期
商业周刊1794期
#汉翔 #全球 #长荣航太 #长荣航 #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