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程富阳专栏】说起眷村菜,是我直到民国66年高中时代才初品嚐,只不过,当时并非到什么眷村菜馆大快朵颐,而是用两条腿行军近一小时,徒步到桃园小大湳陆光四村的一位同班同学家中,吃他妈妈亲手烹饪的眷村菜。
其实,当时所谓的眷村,即是散居台湾各地的现役职业军人配舍,那时军人待遇在军公教里头是最差的;还好那时有军中配量,每个月月初就有军卡载送油、米、麵粉等到眷村大门口,让各眷舍家属排队领取。
等领回家后,眷村的妈妈就会以现领的物资,下锅烹饪以各种麵食类为主的麵条、包子、饺子等北方主食,再把家里的菜肉混杂炒成一大锅,然后全家围炉吃成一团,感觉既美味又散发家庭温馨的感觉;因此,每到月初,就是我固定到挚友家享受阖家温馨及吃「眷村菜」的时候;那个味道,几十年后,仍常在我脑海翻搅,令我口齿不时泛香。
后来,我在民国84、95年两度在台中新社任职时,位于大坑健行路附近一家「陆军小馆」,标榜的就是道地眷村菜,且曾因此诱引我数度光临此店,彷佛我的蒞访嚐鲜,只是为要寻回60年代存在我印象里的那份温馨与感觉而已。
而自从民国85年政府通过《国军老旧眷村改建条例》后迄今,全台95%的眷村几乎都已改建完毕,昔日四方长廊的胡衕屋瓦矮舍,今日已ㄧ变而为毗连的高楼大厦,传统的「眷村」一词注定走入歷史,但眷村菜却反而走出竹篱笆,而成为全台各地的美食特色小馆,真应验了那句「变则通、通则达、达则圆」的人生哲学。
政战23期刘先昌学长,在我们这群狐群中,素有「旅游达人」之称,他曾独自一人走访中国大江南北,并在去年出版了一本《一位中高年生的旅行散记》,除细微描绘内陆各地的文化朴实与精妙,也述尽作者面对山川的无尽自语与对话,更对云贵一代的乡村传统美食作了深入的纪录;当时在看到书中这些篇章时,在我脑中浮印的,竟然也是一道道的眷村菜肴影像。
今日,先昌学长因近期撰写一部有关眷村戏剧作品,获得文化部佳作奖殊荣,便藉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四月天,特邀来几位狐友蒞探位于桃园市大园区一处巷弄里的「建国十村小馆」聚叙;一听这餐馆名号,就泛有几分眷村的味道;没错,它就是已在当地立足12年的眷村菜馆,主人既是一位热心地方公益的后备军人,更是一位空军的眷村子弟,一手道地的眷村菜及融入旧时眷村家居的布置,让蒞此的宾客一入口,一眨眼,就恍然如置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空隧道。
饷午,大伙儿围席而坐,聚谈往事,犹如春叙,旧时眷村的情境,像旋转寿司似的浮列眼前;席间虽无金樽清酒,但品茗田爷带来的金门陈高,喉中更觉醇香;菜肴虽乏玉盘珍馐,但桌上一道道眷村甘旨,彷佛一幕幕青少年的影幕,催人浓情追忆,犹若一首让人魂萦梦迴,弦歌不辍的民歌,让眾人在大啖佳肴之余,似还断续聆听着昔日眷村的旧趣轶曲,直至席散时,犹在每位宾客的脑海里迴旋不止。
作者为退役上校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