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雨称,首先,毫无疑问,美国目前对中政策正进入再思考新时期,背后既有主观、也有客观因素。
客观上,过去20年发展中,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由过去的垂直对比结构转向了水平对比结构。几年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讲「两超」,这至少反映出美中综合国力发生向中国倾斜的变化。
2000年,中国的GDP大约是美国的1/4,到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约3/4,直逼第一大经济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战略学界一些学者开始炒作中美关系滑向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边缘。就是指当两个强国进入新兴大国跟守成大国的关系时,大机率会掉到陷阱里打起来。
主观因素是,随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美国用自己国强必霸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中国崛起。种种因素造成了美国如今重新规划对中政策的大背景。
杨希雨表示,第二,美国主流社会在重新审视中美关系这股战略思潮中,由于战略焦虑,甚至是战略恐惧,形成了对中敌视、警惕甚至要不惜代价进行打压的情绪。但是,美国舆论界也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美方现在的对中外交政策是罔顾现实,与现实情况割裂。显然,如今美国舆论界对中的主流看法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但在美国当下充满民族主义的政治氛围中又是合情的,而那些不同的声音,则表达一种合理、理性的对中态度。美方一些学者在冷静下来、超越情绪化后,提出了客观、更符合美方实际利益观点,对现行美国主流对中政策与意识形态提出批判。事实上,美方有识之士现在对中美关系说一些客观的话,也是出于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负责。
杨希雨强调,第三,应该认识到,当美国陷入战略焦虑、甚至是战略恐惧状态时,要想倒逼美国对中政策重回理性务实的正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正道,唯有一条路,就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定好的发展方向,去走实走稳自己的路,才能形成不管国际环境怎么风吹浪打,依然按照目标砥砺前行的战略定力。
从二战以来的歷史发展看,美国曾有过两次战略焦虑期,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韩战让华盛顿受挫,苏联率先发射人造卫星和载人太空船。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国内经济通膨沉重,国外陷入伊朗危机。
因此,只有当中国自己的事情越办越好的时候,情绪化的美国必然将面临二选一的抉择:要么沿着国内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继续反华,最后让美国民眾承受更大损失;要么回过头来同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当美国不得不在双输和双赢之间选择的时候,相信就是中美关系回到正轨的那一天。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