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甄选季即将到来,考生准备书面审查、面试时难免焦虑,专家建议可参考各系公布的「审查重点与准备指引」,但千万不要去找罐头答案,或是找人代做资料,「保证吃亏」。
现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专门委员的周弘伟,过去曾担任中央大学招生组长多年,走访超过2/3院系协助改善招生策略。他近日接受中央社专访,谈及111学年度考招改革,强烈建议考生在选校系时,参考各校公布的「审查重点与准备指引」。
周弘伟表示,上述指引经过各系教授开会讨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系,面对上百名考生,甄选不得不分组进行。每名学生面对的教授不同,必须预先确立出一致的选才标准,分别评分时才不会沦为个别教授内心想像。
对学生来说,指引相当于把学校审查的重点预先公告周知。周弘伟指出,教授很怕看到的书审资料,塞了一堆无关的东西,完全看不出学生适不适合。
周弘伟以中央大学数学系为例,面试时曾问每一名考生一个问题:「你高中3年最喜欢的数学公式或定理是什么?」观察学生听到这问题是排斥,还是马上被打动、进而侃侃而谈。
教育部次长刘孟奇也认为,上述的问题马上就能看出学生是否有兴趣,即便预先上网找「考古题」,背好学长姊说过或外界整理的「罐头答案」,但毕竟不是亲身经验,再被追问也很容易拆穿。建议从自身学习、生活经验切入,真诚地回答。
「罐头答案保证吃亏。」刘孟奇说,教授们每年都要面试很多学生,不知道听过多少次罐头答案,建议考生避免找坊间业者代做备审资料,因为业者不可能会为每一个客户量身订做,也无法深入瞭解每名学生的特质。
刘孟奇认为「真诚」是面试的不二法则,他以自己在中山大学政治经济系的经验为例,选才最着重领导能力,一名考生被问及家庭生活,直说在家中排行老大:「人家兄弟如手足,当然要常叫手足去做事、跑腿啦。」让教授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这名学生毕业后,果然在农业运动发光发热。
「大学招生专业化发展计画」主持人郑雯也提醒,选择校系不能只看录取分数排名,也要注意即便是同一领域,不同学校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特色。以心理系为例,研究型大学偏重逻辑、科学分析人才,但许多大学则偏重辅导、谘商人才,更着重与人互动的能力,取才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郑雯建议学生在挑选校系时,要以个人兴趣、能力为主,毕竟「人生不会只到大学这一刻而已」,幸运挤上知名大学,却因志趣不合而读得痛苦万分,转系也不是那么容易。(编辑:陈清芳)1110508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