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工具机产业拚的是价格和效率,但如今,净零碳排改写游戏规则,客户不只要设备聪明,还要够绿!究竟,这场「绿色工具机」洗牌大战,台湾怎么打赢?

来到工具机大厂、东台精机高雄路科一厂,里头机械声隆隆作响,黑手们正在传统产线上,紧锣密鼓地加工组装。

不过,工厂另一头却有幕奇特景象,只见软体工程师敲打电脑,透过软体预先模拟加工、校准,确保产品一上机就精准到位,避免瑕疵又节能;机旁萤幕,则是即时监控制程的耗电、排碳状况。如果担心太耗能,还可将机台切为低碳模式。

「现在客户不只看效率、性价比,还要看碳排放,」东台董事长严瑞雄解释,净零碳排来势汹汹,对工具机是压力也是转机,跟不上的业者会逐渐淘汰,但即早转型反倒能抢下新大饼。

吃到这块「零碳」新大饼有多重要?工研院产科国际所副组长熊治民直言,如今工具机产业迈入成熟期,全球每年产值都稳定落在800~900亿美元,未来再成长空间也有限,「今天谁多吃一口,其他厂商就要少吃一口,这是很残酷的,竞争只会愈来愈激烈。」

东台董事长严瑞雄。(图/远见提供)
东台董事长严瑞雄。(图/远见提供)

零碳背后,是工具机厂的洗牌战,同时,也是台湾身为全球第五大工具机出口国,务必把握转型的关键战役。

不赶上就淘汰,工具机的零碳商机

全球冷却机龙头、哈伯精机董事长许文宪记忆犹新,其实欧美并非第一次用永续「开铡」工具机,早在多年前,就陆续管制了加工用的切削油、冷却机冷媒等,这波净零碳排,同样会衝击产业。

从全球角度来看,目前有两方推力,正敦促工具机走向「绿色工具机」。

熊志民观察,首先各国针对2050年净零碳排制定法规,欧盟更直接拍板2023年将开徵碳关税,这对出口导向的工具机产业,无疑是一大挑战。

其次,许多国际品牌迫于永续压力,开始要求供应链提前碳中和。严瑞雄观察,其中又以电子业、汽车业最积极,其中,苹果甚至明定2030年前,供应链和产品都要迈向碳中和,更带动供应链动起来。

儘管,生产一台工具机本身排碳不多,但是工具机卖到客户手上、运作时却相对耗电排碳,自然不可能在这场零碳赛局中置身事外。

工研院智慧机械科技中心副组长麦朝创透露,全球工具机龙头DMG MORI目前布局最快,不只机台纳入各种节能、智慧设计,还结合软体服务,甚至已推出了全球首批碳中和工具机。

「所以一定要赶紧跟上,不是你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未来客户要不要你?会不会被同业挤掉、退出市场?」许文宪说。

全球冷却机龙头、哈伯精机董事长许文宪。(图/远见提供)
全球冷却机龙头、哈伯精机董事长许文宪。(图/远见提供)

不过换个角度看危机,也带来商机。

熊志民透露,如果工具机摆脱以往卖单机的思惟,纳入智慧制造、节能减碳,提供整线整厂的解决方案,不但能跳脱价格战,还能趁机甩开竞争对手,「好比10台单机只能卖2000万台币,但当你10台整合成完整解决方案,可能可以卖到5000万。」

近年,东台便不再拚单机价格,反倒是卖机台时,顺便将减碳、智慧制造的解方,通通包成「套餐」,果然一举卖出高价和好利润。「工具机的饼就这么大,你先转型,饼就挖大一点;如果对手跟不上退出,饼就更大,」严瑞雄说。

麦朝创也认为,净零碳排势必带动工具机产业洗牌战,没准备的厂商会逐渐淘汰:「现在要开始准备,不然等到落日条款公布就来不及了,至少浪潮来了,你要先准备好一半。」

绿色工具机,从这四大关键检视

对工具机厂来说,绿色工具机是转型契机。对用设备的产业客户来说,绿色工具机则是减碳一大利器。要检视工具机够不够绿?可从四大面向观察:

一、避免过度设计、结构轻量:机械公会秘书长许文通解释,设备结构愈重、运作所消耗的电力愈大。若将机体改用轻量材质打造,可能原本3kw的功率,便可降到1.5kw,达到减碳。

二、零组件改良:许文宪举例,厂商採用更高效率、节能的零组件,也有助减碳。像哈伯冷却机近年已舍弃传统的AC(交流)马达,改用更高效率又节能的DC(直流)马达。

三、智慧制造、数位模拟:工研院智慧机械科技中心组长罗佐良表示,透过数位模拟、AI,导入智慧制造,可提升机台效率和精度,进而达到节能。为此,工研院也开发机械云服务,类似工具机版Android平台,只要透过机上盒,便能让所有软体与机台相容,一解过去机台规格与软体不合的困境。

四、产品碳足迹:若未来欧盟开徵碳关税,工具机本身的碳足迹也很关键。罗佐良表示,目前DMG MORI已开始进行机台碳盘查、採用可回收材料、投资绿电,以降低产品碳足迹。国内,包括台中精机、东台等业者,也纷纷在工厂屋顶铺上太阳能板。

台湾能吃到饼吗?两大关卡要过

熊治民分析,要抢进绿色制造商机,资金投资、人才、时间、试验场域,四者缺一不可。

台湾最大利基在于供应链,不光工具机供应链完整、可精准掌握各环节,下游的应用产业也很完善。再好比台湾本土有大量科技业和传产业,就成了工具机要研发绿色机台、试验练兵的绝佳场域。

此外,国内还有强大的资通讯产业,对于发展智慧制造、机联网、节能软体服务等,都有一定优势。

但另一方面,资金和人才却是台湾的软肋。麦朝创指出,台湾许多零组件厂规模小、资源少,未必愿意投资转型绿色制造,得靠大厂「以大带小」,加上政府、学研单位辅导支持,才有机会。

人才方面,罗佐良则担忧,台湾软体人才多被半导体业抢走,工具机要转型,恐怕面临人才荒,建议业者必须透过和学校产学合作、认养计画,及早因应。

目前,国内已有厂商超前部署,抢进工具机的「绿色制造」商机。

东台〉卖绿色套餐突围

「这套是我们主推的,已经有客户单独来买,连上2000台设备,」东台协理曾文鹏一边解说,手却不是指向工具机,反倒指向一旁的产线管理系统。只见上头,所有产线数据一览无遗,客户还可从中优化效率,节能减碳。

这是近年严瑞雄常挂在嘴边的「卖套餐」,过去工具机卖单机获利有限,现在把感测器、智慧制造、大数据拉进来,不但提高附加价值,还能开创新市场。如今,连原本只是配餐的软体服务,都夯到吸引客户上门单独选购。

「我们做设备,随时要带望远镜看趋势和商机,」严瑞雄说,早在15年前,东台就在学研单位辅导下,开始投资能源管理、节能;近年他又从客户听闻欧洲减碳趋势,于是便赶紧在菜单中,多卖一道「低碳」套餐。

东台推动绿色制造转型,共有三大方向:

?厂务减碳。东台发言人严璐透露,15年前东台为了接轨国际,开始寻求国内法人、学校辅导认证ISO,并导入能源管里系统。不过她笑说,「当时只考量成本节流,还没想到减碳。」

但也因为这段布局,东台才能即早抓出工厂最大耗电及排碳源:空调及空压系统,并逐年投资,替换节能设备,首先便降低了工具机的产品碳排。

?低碳产品设计。由于东台外购不少零组件,所以靠自己减碳不够,还得拉上游供应链一起转型。于是2019年,东台先挑一款机台试做碳盘查,一来先熟悉供应链盘查流程,二来也趁机累积knowhow,以便日后纳入套餐,提供客户、上游供应商碳盘查解方。

严璐透露,现在东台上游供应商,大多缺乏减碳观念,如何辅导他们碳盘查、减碳会是一大挑战;但反过来说,也潜藏减碳顾问服务的新商机。这会需要政府一同来协助辅导,提供补助。

?智慧制造减碳。过去五年,东台积极发展智慧制造、机联网系统,如今也成了替客户减碳的一大助力。

曾文鹏解释,好比东台过去开发许多机边软体来监控机台效率。现在,则可因应减碳,在软体中额外加入用电监控、碳排换算等功能,帮客户精准掌握碳排。如果客户嫌碳排太高,还可点击,切换成低碳节能模式。

不仅如此,近年东台还研发「数位双胞」技术,透过电脑中的双胞胎模型,模拟实体加工情境、加以调校,确保上机后精准加工、零瑕疵。「以前可能做三次才有好成品,现在一次到位,节能又不浪费。」曾文鹏说。

面对未来,东台期望当智慧制造、低碳解方的「工业医生」。惟挑战在于,如何招募足够软体人才深化智慧制造,以及,如何要串联更多异业减碳伙伴,才能开发出全面的低碳解方。

哈伯〉携手供应链转型

「我们2017年到欧洲就被收税了,你不提早几年布局,怎么做生意?」许文宪说。由于哈伯生产冷却机,过去使用不少含氟冷媒,所以比同业都更早碰到永续压力。

许文宪记得,2015年几家客户开始要求哈伯减少冷媒、碳排。当时他便研判永续浪潮势不可挡,展开转型,包括研发自然热对流技术取代冷媒、导入机联网提高效能等,尽可能改善机台环保。

然而,转型半路却卡关了,因为哈伯冷却机的马达、压缩机都来自外购,无法自行研发改良;同时,这些供应商又多是中小企业,压根不懂永续,也无资源开发节能产品,纷纷拒绝开发新品。

儘管碰壁,许文宪并未淘汰供应商,反倒阿莎力提议,不如由哈伯帮忙出资买模具、辅导开发节能新品,同时,供应商则允诺独家供应哈伯,若日后要供应其他业者,则需另收权利金。

「这是我跟日本人学的,他们跟供应商买货,就会当成公司生产一环,不会随便淘汰,反而是要找出问题来解决。」许文宪说。

运动员出身的他,以400公尺接力赛比喻台湾工具机转型,上下游供应链,就像接力的前棒后棒,谁跑快一步、慢一秒,恐怕都会掉棒,必须相互合作、完美配合,才能掌握输赢的关键剎那。

台湾工具机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未来除了靠政府辅导,更要循以大带小的「打群架」模式,合作接棒、一同转型,才有望抢下全球绿色制造商机。

本文作者:王昱翔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6月号431期》)

《远见杂志6月号431期》
《远见杂志6月号431期》
#全球 #工具机 #产业 #严瑞雄 #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