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分析,拜登的新策略基于三个对中认知:其一,美国无法压垮中国科技的崛起势头。其二,对中科技「脱鉤」短期内难以实现。其三,试图「确保」美中科技代差不符合当今科技发展规律。

李峥表示,基于此,拜登政府调整政策节奏,将中美双方「决胜的时间点」延后,将战略重心转向国内。这一新策略具有更强的体系比拚特徵:一是延续关键领域的遏压政策。二是构建替代性科技产业链。三是推进国内科研改革和创新投入。四是凸显中美人才竞争。

李峥强调,上述变化表明,美国战略界正在以更宏大的歷史视角来看待中美科技竞争,将其视为一场不会有清晰胜败结果的长期博弈。这与美国和苏联的「太空竞赛」、同日本的「半导体之战」有显着差别,是美国正在经歷的一种新竞争形态。美方策略选择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中美科技竞争的态势和发展走势,也给中国的应对带来新的挑战。

李峥建议,从中美两国的体量和科研体系现状看,体系比拚将成为双方竞争的主要模式,中国方面需做好三点应对准备:

首先,适时调整应对重点。拜登政府正缓步调整中美科技竞争中的「虚实比重」。虽高调宣扬制度竞争、价值观同盟等「虚」的部分,但其实际政策却更加具体、明确,有着清晰的政策规画和实施路径。中方需看清美方「虚实」,将更多应对工作放在提升中国科技体系韧性、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等具体领域,尤其重视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落实。

其次,加强科研管理改革创新。从各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总体规律看,管理和制度创新是增强一国创新体系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源泉,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科研体系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充分调动内部活力,管控创新成本。在这一领域,中国仍有巨大政策红利有待释放。

最后,培育国际创新合作网路。中美科技竞争将不限于两国范围,在广大协力厂商中既存在两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争夺,也存在两国人才、科研合作基地的竞争。中国需从战略角度看待国际创新合作的意义,主动谋画合作共赢的国际科技合作,通过共商共建共用营造可对中国创新体系发挥积极作用的国际创新合作网路。

#李峥 #调整 #科技竞争 #体系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