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14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为纪念东协与美国建立对话关系45周年,东协与美国领导人12至13日在华府召开特别峰会。这一被推迟的「特别峰会」试图展示华盛顿对东协的「持久承诺」,并有可能加快「印太经济框架」在东协国家落地。但由于美方夹带着地缘政治企图,势必与地区合作的包容互利底色相违背,未来发展前景难被看好。
许利平称,「印太经济框架」构想是美国总统拜登在去年10月27日出席第16届东亚峰会时提出的。该框架涵盖公平而富有弹性的贸易、供应链韧性、基础设施和脱碳、税收和反腐四大领域。虽然採取「点菜式」加入模式,但其背后「旨在建立排挤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以价值观为基础建立对冲中国的贸易投资规则」的意图十分明显,实则为其「印太战略」补齐经济合作的短板,夯实其在亚太地区遏制中国的经济内涵。
许利平分析,对于美国大力推进的「印太经济框架」,东协国家表现出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其先进的数位技术和制造业技术以及强劲而广阔的消费市场,是东协国家难以抗拒的。东协国家希望借助这一经济框架,提升自身的数位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水准,扩大对美国出口,实施「弯道超车」,实现自身的工业现代化目标。
另一方面,「印太经济框架」在地缘政治上以排挤中国为目标,旨在建立一套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对于东协国家来说,成本太高,难以有效推进。毕竟,东协国家经济体量和制造业水准有限,难以完全承接从中国剥离的供应链和先进制造业体系。并且这一做法完全背离市场发展规律,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许利平表示,对于这些潜在的阻碍,东协领导人心里很清楚。「包容」与「互利」是地区合作的底色。起步于东亚金融危机的东亚合作,从「10+1」,到「10+3」、「10+6」、「10+8」等,通过以东协为中心的同心圆合作模式,兼顾对话伙伴相关关切,打造了东协峰会、东亚峰会等合作平台,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许利平强调,同时,该地区内中国与东协率先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并于2010年启动中国—东协自贸协定,2019年升级该自贸协定,2022年又积极推动自贸协定3.0版升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协的贸易出现高速增长。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东协贸易仍然逆势上扬。2022年前4个月,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900亿美元,同比增长9.4%,东协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交易伙伴的地位。这都是互利合作的结果,体现了中国与东协合作的潜力与可持续性。
许利平认为,当然,中美都是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拥有共同的朋友圈是完全正常的。但双方分别与共同朋友圈互动时,需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特别是要敬畏和尊重本地区合作共赢、包容互利的传统底色,少一点零和,多一点包容;少一点互损,多一点互利。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局,推动亚太自贸协定早日落地,共同造福本地区人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