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有何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靠同一家电影公司赚钱。今年5月上映的《捍卫战士—独行侠》(以下简称独行侠),做为36年前的续集,不仅卖的是老影迷情怀,更是传统片厂对串流媒体的大反攻。

据股神掌管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最新财报,今年第一季该公司砸26亿美元(约合新台币754亿元)买进派拉蒙(Paramount)股份;在其持股名单里,派拉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主要媒体企业,而汤姆・克鲁斯的《捍卫战士—独行侠》,正是由派拉蒙发行。

这反映资本市场「弃串流、取传统」。今年以来串流巨头网飞(Netflix)与迪士尼股价均暴跌,「传统产业」派拉蒙股价却相对持平,「市场已逐渐对串流媒体产生怀疑。」《华尔街日报》如是说。

第一战场:

片厂爱粉丝,串流重金主

除了资本趋势,《独行侠》上映,还开启了传统与串流之争的四处战场,首先是诉求对象「金主vs.一般观眾」。

近年来演算法当道,新电影上映时很少再做实体造势行销。彭博新闻网(Bloomberg)就称,迪士尼、华纳HBO Max等串流平台,都是为投资者和金主举办展示会,宣传他们将制作的新节目。

但这次汤姆・克鲁斯的《独行侠》,却选择用传统方式:明星走红地毯环游世界,电影公司砸数百万美元,将首映变成一场热闹庆典。这是专为粉丝办的造势会,也是传统片厂对串流媒体「重金主,轻观眾」的另类反击。

第二战场:

最后真人明星对尬漫威英雄

第二个战场是「智财权(IP)、角色vs.演员」。

最近10几年来漫威超级英雄当道,智慧财产权不跟着演员而跟着电影公司:有3位演员演过蜘蛛人,6位演员穿上了蝙蝠侠披风,堪称「铁打的角色,流水的演员」。反正《復仇者联盟》(The Avengers)票房回报惊人,谁在乎紧身衣面具下的真面孔?

然而汤姆・克鲁斯却是个异类,他还没有跨足串流媒体,也尚未参与任何超级英雄系列。他的招牌作品,从《捍卫战士》到《不可能的任务》系列,卖的都是他个人魅力,而不是演员穿着披风面具用电脑特效打斗。他重新带回了「智财权跟着明星而非电影公司」的年代。

「在电脑特效、漫威超级英雄当道的世界,《独行侠》证明由明星力量、实际效果推动的电影仍有号召力。」美联社如此评价。《纽约时报》更别有深意的称汤姆・克鲁斯是「现代最后一位真人超级明星。」

第三战场:

分红制比预支制更吸票房

第三个战场是预支制vs.分红制。今天大多数明星都是预先支付薪水的,如果一部电影在票房上赚了一定的钱,才会有奖金。但汤姆・克鲁斯仍然享用分红制——这是他演出的条件之一。这意味着扣掉前期支出后,他从电影上映起就获得了总票房的一定比率。

《纽约时报》称,他是好莱坞最后几位获如此待遇的明星之一,根据Box Office Mojo数据,光在美国与加拿大,他过去44部电影就带来了44亿美元票房收入。这次《独行侠》上映后,截至今年5月底统计,已成为汤姆・克鲁斯首部在美国首周上映即票房破亿美元的作品。

当电影大受欢迎,汤姆・克鲁斯就会赚更多钱。现在好莱坞传统片厂急需大作,分红制能激励他发挥个人魅力,吸引更多观眾,就像股票分红激励员工为公司卖命一样。分析师罗宾斯 (Shawn Robbins)对雅虎财经(Yahoo Finance)表示,他的电影「都是围绕明星魅力和口碑建立的。」这正是传统片厂想要的结果。

第四战场:

回归大银幕,小萤幕失势

第四个战场是大银幕vs小萤幕。如今中年以上观眾已不爱上戏院,今年5月《华尔街日报》引述统计,逾45岁人口里,一半以上过去1年从未上过戏院,而18到24岁这个比率只有20%。

要如何吸引这些中年人上戏院?《捍卫战士》就是最佳选择。这些人成长的年代,正值汤姆・克鲁斯走红:1986年《捍卫战士》让他成为票房巨星时,他才24岁。这批中年观眾当年也是小屁孩,那时他们正是透过大银幕,欣赏这部《经济学人》口中「雷朋(Ray-Ban)墨镜加时髦摇滚配乐」的「潮」片。

如今36年后续集上映,对已懒得上戏院的中年人来说,「怀旧」或许正是吸引他们进场的动力。媒体分析师德加拉贝迪安 (Paul Dergarabedian)对CNBC说,汤姆・克鲁斯在票房上的最大价值是长寿。「身为一名电影制片人,克鲁斯了解强劲票房的实际动力,」该分析师说,「但他也融入了和影迷内在情感联繫,只有大银幕才能特别为他的动作电影加分。」《纽约时报》更称汤姆・克鲁斯是「最后一位只为大银幕拍电影的全球明星。」

但光卖怀旧并不够,该作品还必须在戏院有够长的生命力。《华尔街日报》引述数据,《捍卫战士》第一集,单周最高票房占北美总票房比排名第六,这显示该作品并非只靠第一周上映热潮,而是细水长流式长卖。当年该片从5月中上映后,由于观眾一直进场,到该年12月耶诞节时,还有450家戏院在播映这部7个月前的片子。既然《捍卫战士》第一集已证明在戏院上映有极长生命力,续集拿来专攻大银幕就是最佳选择。

事实上电影公司的策略正是如此:《独行侠》最初定于2019年7月上映,后来因加拍额外动作场景,延到2020年6月。不料疫情爆发,戏院空无一人,派拉蒙又延迟几次,最后才在今年5月上映。

儘管数次延迟,电影公司也从未想将此片先上串流平台。《捍卫战士》及此次续集制作人布鲁克海默 (Jerry Bruckheimer) 就说,他们的作品是为了在戏院、而不是在家中通过串流媒体观看,「我一直认为,汤姆也是如此,这是一部适合戏院上映的电影,」布鲁克海默说,「这是一种共同的体验。」雅虎财经引述分析师罗宾斯说法,《独行侠》上映,「很像是一种『欢迎回到电影』的体验。」

这意味着为大银幕拍电影仍有市场。《金融时报》认为,此片热映反映出网飞困境。他们虽砸下鉅额预算在奥斯卡等行销活动上,但今年以来市场开始讨论「戏院回归」,也就是大银幕卷土重来。专攻小萤幕的网飞因此失势。

未来还有得打:

戏院被淘汰?但不是今天

传统产业派拉蒙则因此受宠。虽然该公司近年来也尝试转向串流,但大银幕仍是其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尔街日报》引述分析师统计,《独行侠》上映,将推动派拉蒙今年第二季院线收入达到2亿2500万美元(约合新台币65亿元),几乎与该部门去年全年收入相当。票房追踪网站「数字」(The Numbers)统计,疫情爆发前,派拉蒙占美国总票房比率5年平均只有6%,今年却已提高到21%。

由于大银幕策略奏效,派拉蒙财务长查普拉(Naveen Chopra)表示,过去该公司影片通常会在院线上映后45天上串流,但这次《独行侠》会安排更长的院线上映时间。

此片或许真如其名:各路人马都拥抱串流,只有汤姆・克鲁斯宛如「独行侠」力抗此风潮。然而他并非孤军奋战,正如《纽约时报》说,「电影界有很多人希望汤姆・克鲁斯是对的。」

这场戏院vs.串流之争,未来还有得打。也许串流是未来不可挡的趋势,戏院大银幕终究会被淘汰。但正如《独行侠》里,长官对汤姆・克鲁斯的怒吼:「结局是无法避免的,你们这类人迟早要完蛋。」阿汤哥的回答是:「可能吧,但不会是今天。」

商业周刊1803期
商业周刊1803期
#热映 #数字 #全球 #世界 #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