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城市在本周陆续开放,但这并没有减轻在华外企的担忧。据美国之音报导,受困于新冠清零政策的持续干扰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许多外国公司已经开始重新考量对中国的长期投资计画。

上海政府从上周三(6月1日)起允许所有企业復工,员工可以前往单位工作,该市同时公布50条重振经济措施。不过,那些希望搭乘公共交通上班的人,仍需出示72小时内的核酸报告,居民在服务消费的各方面也需遵守严格的防疫规定。

復工的消息令在本轮封锁中受到重创的在华外企得到一丝喘息,但这场动荡对外国企业的影响不可能很快消失。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在未来几个月乃至数年对外企意味着什么,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报导引述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巴里(Doug Barry)称:「零新冠政策继续成为商业信心的主要阻力。只要该政策仍然存在,任何新的爆发都会导致新的破坏。公司必须制定备份计划。」

报导称,中国英国商会周二表示,英国商界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到达「临界点」,不确定性损害了商业信心。商会在对600多名会员的调查中发现,74%的公司受到中国清零政策的「严重影响」,近50%的公司推迟了投资计划。

该商会在其最新的立场文件中写道:「最近在全国范围内零星爆发的新冠病例和相应的快速封锁已经夺走了大多数企业能够依赖的东西之一:一个稳定和相对可预测的商业环境。」

报导引述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分析师赖特(Logan Wright)周二在一篇分析报告中指出:「我们看到中国的领导层放弃了长期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转而追求短期的、出于政治动机的成果,以对付一个不屈不挠的敌人--新冠病毒的Omicron变异株。」

报导称,新冠清零政策可能只是压倒跨国公司决定将生产撤离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美中贸易紧张局势、中国对外资的意识形态审查,以及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沈默,使得外国商业在中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报导引述物流公司ZipFox的创始人马赫迪(Raine Mahdi)观察,他正看到更多的美国公司将生产从中国回迁到美国或到临近的墨西哥。「这些关税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谈判策略,现在它们是新常态。人们主要是为了成本而採购中国商品,而这种优势正在迅速消退」,马赫迪说,「然后是乌克兰衝突。中国没有明确表示他们站在哪一边,这让人们感到不安。对一些人来说,继续向中国输送美元甚至可能感觉是一种国家安全风险。」

报导称,在今年疫情爆发以来,更多外国公司的选择是搁置在中国的新投资,他们密切观察中国的经济走势,来做出他们接下来的商业决定。

「这些公司中的一些从美中建立正式关系开始就一直在中国,或者说接近50年。他们知道风险也知道回报,」巴里说,「一个合乎逻辑的反应是遏制新的投资,静观其变。其他尚未进入中国的公司,可能会保持观望,等待更好的经济消息。」

#新冠肺炎 #大陆 #中国 #报导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