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现首例猴痘确诊个案,引发人心惶惶,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医师姜冠宇表示,接触者在接触后21天内,应监测是否有发烧、畏寒、淋巴结肿大和皮疹,高风险接触者,可以使用牛痘预防接种、或天花猴痘预防接种。
姜冠宇分享了一篇NEJM一名猴痘患者被诊治的经过,他指出,患者出现「肛门周围和阴茎的溃疡、直肠疼痛和皮疹」,其中直肠疼痛,是痛到无法坐下,也影响睡眠排便。个案住院前9天持续恶化,接受住院隔离治疗后第9天病灶结痂脱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而出院,病程约为18天。
姜冠宇指出,患者如果是猴痘确诊者,医疗人员的防护建议为,穿戴长袍、手套、护目镜和N95口罩并且病人为单人病房确诊者应保持隔离,直到所有皮肤损伤消失并长出新的皮肤层,包括粘膜。
姜冠宇说明,感染猴痘病毒的人被认为在出现症状时就具有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接触体液或猴痘病灶)或间接接触(接触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污染物)进入皮肤或黏膜破裂处。
姜冠宇强调,它也可以在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后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在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记录了家庭传播,医院内传播则为少见。
姜冠宇提及,在持续约7至14天的潜伏期内,猴痘病毒最初在感染部位大量复制,扩散到局部淋巴结,并引起病毒血症,在这段时间之后,会出现以发烧、头痛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徵的前驱疾病;淋巴结病的存在可以区分猴痘和天花。但姜冠宇提醒要注意,并非所有患者都报告有发烧。
姜冠宇表示,除了PCR之外,血清也可以验出猴痘IgM,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分支,刚果盆地进化支在中非流行,与高达 11% 的病死率有关,西非分支相对不太严重,病死率 < 3%。
姜冠宇表示,猴痘确诊后治疗选择有tecovirimat和cidofovir 两款抗病毒药,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病人在住院后第9天,病灶全部结痂脱落,上皮再生充分。
姜冠宇提醒,任何接触者在接触后 21 天内,应监测所有接触者的症状,包含发烧、畏寒、淋巴结肿大和皮疹;高风险接触者,使用牛痘预防接种、或天花猴痘预防接种,共两款选择其一进行暴露后预防,对于中等风险的接触者也可以考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