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三年来,从大陆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GDP达到12.63兆元(人民币,下同),与2019相比增长11.2%。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大湾区金融中心地位正在崛起。

根据2022年3月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在全球119个金融中心中,香港金融中心继续保持第3名,深圳、广州排名大幅提升,分别跻身全球第10位和第24位。

《华夏时报》报导,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胡彩梅指出,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开放升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崛起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是大湾区金融业的两个重大机遇。而大湾区的制度鸿沟以及受全球金融体系影响大,就需要大湾区提升应对全球金融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金融科技」是「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的「金融科技中心」专项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分别跻身第6、第8、第12名。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依托自身科技优势,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在人工智慧、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方面对金融行业创新开展探索,加速了金融业的创新变革及数位化转型,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关注的焦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视窗,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到港澳与大陆多个城市之间的多角度跨境合作。三年多来,大湾区在金融互联互通发展持续推进,在数字人民币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外匯资本专案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达到2.44万人,金额超过6.7亿元人民币。

作为绿色金融领先地区,广东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上取得了明显成绩。数据显示,2021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首次突破兆大关,同比增长41%;截至2022年1月12日,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2亿吨,位居大陆全国第一;「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下降22.35%,超额完成大陆国家下达任务。此外,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等绿色金融创新专案接连落地,全面支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的发展。

《华夏时报》报导,在迎来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同时,大湾区也面临着挑战。中投协谘询委绿创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向指出,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寻找到绿色低碳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优质绿色低碳项目,是绿色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同时,对于绿色金融所支持专案所产生的实际环境效益和影响的跟踪监督,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

#大湾区 #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绿色金融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