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冯娜.巴登霍尔
Yvonne Büdenhölzer,1977年生于科隆附近,并攻读德国哲学和教育科学。以戏剧顾问、策展人身分任职于柏林戏剧盛会多年,2012年至2022年担任盛会总监,2005年至2010年担任剧本市集总监。致力于推动性别平权,并因此获颁2020年「柏林杰出女性奖」。
从1964年便开始的柏林戏剧盛会(以下简称盛会),近年来不仅在国际声量大增,也成为德国剧场推动女性平权重要的指标。能让这近60年的组织运转出全新面貌,因应时代发展作出改变,担任总监的伊冯娜.巴登霍尔功不可没。
她在2012年接下总监职位,11年间推动许多变革——让难民议题被重视、推动身障剧场、争取入选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额、剧本市集开放全球徵件,及推动气候友善措施并资助生态永续发展论坛(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对于这些决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评发生得太晚(注1),这两年还不幸地碰上疫情搅局,她从未放弃藉由策划盛会各种活动来松动德语剧场的父权结构。长期致力推动剧场性别平权的努力,也让她在2020年获颁「柏林杰出女性奖」(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团队合作的精神在10年间开花结果
在一个长期由父权掌控的剧场体制下,作为女性领导者处境更加艰难。巴登霍尔回想当年接下总监职位时,不像今日,女性领导者难以获得培训相关资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辈们赏识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艺术节(Berliner Festspiele)总监托玛斯.奥伯伦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会总监、2020年出任德意志剧院首位女性总监的伊丽丝.劳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奥伯伦德更曾清楚地告诉她,「这是适合你的职位」,给了她莫大无比的勇气。
巴登霍尔先是在2005年开始担任剧本市集艺术总监(Head of Stückmarkt),2009-2010年期间担任德国中部威斯巴登双年展策展人。当奥伯伦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艺术节总监时,就立刻延揽她担任盛会总监,看中的就是她关注国际视野的能力,也认为她能够延续盛会往国际拓展的方向。
盛会早于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协会的协助下,便陆续将「国际论坛」(Internaitonal Forum)扩展至全球,每年邀请35位年轻剧场工作者来到柏林进行交流。2003年开始,剧本市集开放欧洲徵件,2012年的盛会已经逐渐从围墙倒塌前东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转变为国际年轻剧场工作者间的聚会场域。在奥伯伦德担任盛会总监的期间,他也精准地制定盛会未来努力3大方向:公眾的戏剧节、展演作品交易和国际优秀人才平台(注2)。
巴登霍尔则在后续几年陆续实践,比如2015年与中国签订5年合作协议,每年固定演出两三部盛会作品。此后许多盛会作品也经常到国际巡演。剧本市集也在2019年开始对全球进行徵件,显示她将盛会推向国际开放的决心。
能够将目标转为行动,可以归功于她对团队的信任。她相信群体智慧(注3)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她不只在一个场合提到,独裁的领导者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她相信透过清楚定义工作内容,使成员各司其职,更能发挥最大效用。对她而言,「做任何事都尽可能地达到平等是很重要的」。
传统中的创新:推动女性保障名额
1977年生于科隆的巴登霍尔,曾攻读德国哲学和教育科学,尔后为剧院和自由团队担任戏剧顾问,这些经验背景成为她很重要的养分。她能够针对待解决的议题进行大量研究,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难以撼动的「传统」,她也彻底地实践她的座右铭「传统中的创新」(Innovation in der Tradition),而且只在新想法够好足以取代旧作法时,才做出改变。
于是,她注意到德语剧场长期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担任领导职的比例普遍远大于女性,并且进一步提出数据证明,在1964到2019年间,只有11.8%的女性导演作品受邀参与盛会。在足够论点支持之下,她才于2019年提出并推动入围作品女性保障名额,并于2020-2021年度开始落实于作品评选标准。
不少人曾批评这样的做法无济于事,面对反对声浪,巴登霍尔始终坚信盛会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剧节,剧场的领头羊,提出女性保障名额的作法,一定会对剧院造成影响,也希望能顺势引导更多市立剧院重视男女同工同酬,并更愿意雇用女性导演和尊重她们的话语权。
2021年开始,在盛会另一受到注目的项目为「焦点议题 」(Burning Issue),她和「拯救世界协会」(SAVE THE WORLD)的发起人妮可.布兰坎普(Nicola Bramkamp),同时也身兼策展人、戏剧构作与剧场导演和剧场策展人、制作人安德莉雅.蒂兹(Andrea Tietz)共同联手策划性别平权的主题论坛。
她相信,「我们无法改变整个剧场圈,但我们可以给予刺激(impulse)和加速讨论(discourse)的发生」。人们确实也看到由盛会引领的浪潮,成功造成话题。从2015年开始讨论的难民议题、身障剧场等,成为当代德语剧场的重要标志,从2019年开始推动两届的性别平权,也逐渐发生效用,比如今年就有6部女性导演作品入选,超过入选作品的半数。
虽然即将卸任,仍旧替盛会留下理想
在巴登霍尔眼中,盛会是一场戏剧人的盛会,观眾大多是身为行家的柏林人们、多年的常客,有些观眾甚至从1964年就开始参与盛会。而柏林人最热爱群聚公开评论,所以她和艺术家、建筑师合作,精心打造让眾人可以在看完戏后高谈阔论的场所,比如把票亭改成衣帽间,或打造独特的吸菸区让大家不用进进出出(注4)。
谈到盛会挑选「最受瞩目」(bemerkenswert)10大作品的标准及定义时,她认为,这是个很难翻译的德文字。在她的解读是,「一个制作是否值得瞩目,看我在离场时,是否变得和进场有些不同。」(注5)
巴登霍尔将于今年12月结束总监工作合约,预计明年1月接下德国苏尔坎普戏剧出版社(Suhrkamp Verlag)的主编。她在5月底接受《德国书评杂志》时曾谈到,「我们活在巨大转变过程的时代,而作者同时是当代叙事的观察者和未来剧场的发起者,他们作为开放社会的批判声音,在形塑和想像未来生活和改变中的世界扮演重要的角色。对我而言,我在苏尔坎普戏剧出版社的任务,结合我过去在剧本市集和欧洲新剧本双年展的策展实务经验,同时也进入一个新领域,我很期待接下来的新挑战。」(注6)
巴登霍尔和团队在盛会努力11年的成果,也集结成一本小书《再见》(Wir Sehen Uns),里面没有爬梳总监个人的丰功伟业,反倒记录了整个团队付出的心路歷程。对于盛会发展至此,她已无遗憾,也看好盛会在柏林艺术节新总监马提亚斯.皮斯(Mahias Pees)的带领下,将会展开新的局面。
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伊冯娜.巴登霍尔离场时留下她成功实践的理想,也成为德语区剧场永远值得瞩目的杰出女性。
(注)
1. 2019年乌利希.赛德勒(Ulrich Seidler)于柏林日报报导〈柏林戏剧盛会:女性保障名额〉(Theatertreffen Berlin: Jetzt mit Frauenquote)
2. 2012年歌德文化协会专访托玛斯.奥伯伦德〈充满冒险和急迫性的观点〉ABENTEUERLUST UND DRINGLICHKEIT DER PERSPEKTIVE
3. 群体智慧(swarm intelligence):概念来自观察自然界中昆虫群体如蚂蚁等群居性生物通过合作表现出巨观智能行为,其个体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支配关系。
4. 2013年Tobi Müller于苏黎士艺术大学担任注校观察员时专访巴登霍尔的文字记录〈专访柏林戏剧盛会总监〉(Interview with Yvonne Büdenholzer, director of the Theatertreffen, Berlin)
5. 2022年Christine Madden在柏林Exberliner英文月刊专访巴登霍尔对谈记录〈伊冯娜.巴登霍尔在戏剧盛会的10年〉(Yvonne Büdenhölzer on 10 years of Theatertreffen)
6. 2022年德国书评杂志boersenbla盛会〈伊冯娜.巴登霍尔将出任苏尔坎普戏剧出版社的主编〉(Yvonne Büdenhölzer wird Leiterin des Suhrkamp Theaterverlages)
性别平权在德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今年的「焦点议题」以「表演艺术与平权」(Performing Arts and Equity)为命题,由盛会和拯救世界协会共同协办,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邀请文化圈各界代表进行对话和实务经验分享(注)。在其中一场名为「无法相信我还得为这种事情提出抗议」(I Can’t Believe I Still Have to Protest this Shit)的讲座上,着有《艺术领域的#MeToo运动》(#MeToo in the Arts)一书的文化记者凯蒂.凯里吉.沃茨(Katie Kheriji Watts)分享#MeToo运动在艺文圈的研究。她以一系列提问开场,徵询在场观眾是否曾在职场上遭遇因权力不平等造成的语言或肢体上的性暴力或性骚扰的经验,现场有超过6成的人举手,显示类似经验在德国艺文圈仍然普遍常见,也间接证明盛会总监巴登霍尔推动的平权诉求,是必要且急迫的。
她也分享和多个重要艺文机构合作研究计画「改变文化」(SHIFT Culture)相关成果,提供艺文工作者或机构保护员工和个人的方法。比如由机构提供自由工作者或学生等缺乏资源的族群更多的法律保护,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求助;又或是鼓励个人加入国际组织成为互助网的一员等。剧场或艺文圈的工作环境,很容易使人建立如同家人一般的亲密关系而模糊界线,因此更难举发情感包装的暴力或侵犯行为因此,沃茨同时提倡持续对政府施压,才能推动制度的改变。
讲座之后进行的讨论,同时邀请参议院官员托斯腾.沃勒特博士(Dr. Torsten Wöhlert)进行对话。他认为政府已经付出行动去改善现况,观眾席中却传来自几位年轻女学生的嘘声。与会嘉宾和主持人也分别表示对目前改革进展的不满,强调儘管政府也联繫专家进行谘询,改变的速度仍然过于迟缓。可见平权在德国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需要藉由不间断的议题讨论来促使政府做出改变。
注:拯救世界协会YouTube频道和盛会官网都可以看到完整版讲座实录内容。
平权不只是性别,还有身体、肤色、种族、信仰
儘管焦点讲座受邀嘉宾大多为女性,但主题相当多元,从性别延伸到身体、肤色、种族、信仰,大但多都围绕在现存体制的问题及实作上如何去达到多元平权,呼应总监就任以来关注的焦点:移民议题、身障剧场及女性保障名额等。其中「两个观点、一个乌托邦」(Two Perspective, One Utopia)由汉诺威剧院(Schauspiel Hannoever)两位女性成为共同主讲,分别是总监索尼雅.安德斯(Sonja Anders)和有着肉眼难以辨认的身障演员、行动主义者安伦.侯菲(Alrun Hofert)。两人透过个人经验分享,强调如何平等对待身障人士的权益,比如保留固定名额的重要性,因为要去边缘化就得先正视边缘化的存在,先确认这个角色是保留给身障人士的,再来从身障人士中进行选角。
土耳其裔的文化科学家伊迪尔.艾菲(Idil Efe)则在同天的另一场讲座「经营多元族群」(Managing Diversity)分享为柏林市立博物馆执行「360°计画」(注)的经验,分享艺术家和参与民眾如何在计画中透过引导进行对话,达到多元族群的相互了解。她最喜欢的作品之一,是一个象徵宗教融合的雕塑作品,其草图来自她与3位不同背景的女性的咖啡谈话——场馆特别准备咖啡点心来帮助彼此陌生的参与者之间开启对话。这3位女性分别为穆斯林移民、前东德人和以色列摄影师。4人在对话之间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每个国家都能让不同信仰的人有机会进行交流,而柏林让他们得以聚在一起,这就是『柏林咖啡』的力量」,并共同创作一个融合穆斯林新月符号并从中间长出基督教蜡烛和十字教的符号,再将草图交给一位叙利亚艺术家制作成雕塑作品,最后于计画中展出。
注:「360°计画」(360° Fond)是德国文化部的补助计画,提供给39个德国文化机构,进行更深度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相关计画。
本文作者:王颢烨
(本文摘自《PAR表演艺术7月号第347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