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高雄大学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在地的文化特色,通识课《走读北高雄》老师日前带领学生发掘桥头、楠梓、左营3地区特色,并运用英语制作短片,例如街访楠梓科技产业园区内的外籍移工眼中的高雄城市特色等,学生反应不错。
高雄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余进忠表示,校方配合「2030双语国家」政策,除了各学系开设本职学能、英语授课专业课程,通识中心也邀请国际交流经验丰富的刘政晖开设《走读北高雄》,鼓励学生多加运用英语沟通、拓展国际视野。
刘政晖说,「愈在地,愈国际」是课程精神,鼓励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文化并认同其价值,将来有机会出访其他城市、国家交流,面对外国友人询问时,可以更有自信地交流。因此,该课程除了全英语教学之外,师生还走出教室,实际走读桥头、楠梓、左营等地,并完成各项任务与作业。
桥头以糖厂及老街周遭为主,刘政晖出题找出某陈年旧照中的建筑,学生发挥柯南精神,努力比对出类似路口但建筑已不復存在,从中感受都市更新、工商业发展过程衍生的老宅拆存与经济拉锯难题。
刘也引领学生走进糖厂场域,观察曾为日据时期重要据点所遗留生产机具、防空洞、房舍等,找出趣味元素,并制作英语简报。
至于楠梓科技产业园区,师生观察电子厂引进大量东南亚移工,因此衍生的经济型态如餐厅、理髮厅、杂货店。过程中也让学生实际感受因为产业属性是科技业,移工以菲律宾籍最多,其次是越南、印尼;学生也惊讶发现:「原来我经常光顾的便利店,楼上居然是栖身宿舍!」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