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多岁的婉儿(化名)是乳癌患者,抗癌歷程1年多以来,接受各种治疗让她身心俱疲,但真正让她难以面对的是庞大的治疗费用,她哽咽地说「我真的好想活下去」,如果可以有适当的商业保险来分担,许多和她一样的癌友,可以更无后顾之忧的接受治疗。
自费已是癌症治疗常态,癌症希望基金会今公布「癌友自费调查报告」搜集300位癌友或家属意见,结果显示近75%病人都有自费情形,2成癌友自费金额破百万;尤其2成5晚期癌友(第三或四期)自费高达上百万,恐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而有4成晚期癌友认为保险理赔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超过1成者表示理赔落差超过50万元。
乳癌病友婉儿去年4月发现左胸上方有硬块,检查后诊断为乳癌第二期,后来发现右胸也有一颗肿瘤,结果是三阴性乳癌,医师建议她接受化疗和免疫疗法,但免疫疗法需要自费。由于免疫治疗效果不理想,婉儿开始接受标靶治疗,因为白血球数值低需要打「小白针」,长效型一次就要自费2万多元,她赶紧向医师要求使用有健保给付的品项。后来左胸肿瘤确认是多发性乳癌,需接受全切除手术,但乳房重建无健保给付,又得花上30几万。没想到术后又復发,医师建议做基因检测,需自费6万多元,如果检查结果不符健保给付条件,标靶药物就得自费使用。
「我可能不是被乳癌击垮,而是被钱压垮,但我真的很想活下去。」婉儿说,自己虽然有一张终身医疗险保单,但早期没有实支实付,远远不足以负担癌症治疗,后来又因为红斑性狼疮发病,无法再购买任何保险,要不是自己和先生拿出预备买房的头期款,恐怕只能放弃治疗。
48岁的可乐(化名)是肺癌三期病人,可说是相对幸运的案例。他在2年前发现肺腺癌,至今接受2次手术、电疗、化疗、免疫疗法,住院约1个月,免疫疗法一针就是15万,费用相当吓人,根本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所幸他多年前就陆续购买6份保险,每年缴十几万保费,正好派上用场,目前自费治疗费用已逾300万。可乐说,自己在医院里听到很多癌友开口就是谈「钱」,有些人因为没钱也没有保险,无法选择无健保给付的治疗,只能选择放弃,那些病友的悲惨身影,让他难以忘记。
癌症希望基金会董事长王正旭表示,政府很努力在保障癌友的医疗权益,健保费用每6元就有1元用于癌症治疗,但是健保逐年亏损之下,要让癌友顺利康復,仍有许多费用无法由健保支出。根据统计,癌症新药纳入健保给付的中位日数为555天,比起非癌症新药多花费近1倍的时间。
因此,癌症希望基金会提倡以「商保补位健保」,在健保架构下以商业保险补位,由政府推动跨部门合作,并与保险业者协作。王正旭说明,参考澳洲、新加坡、香港、中国大陆做法,保障范围应随着医疗科技发展调整,让病人获得最适切的理赔,并透过政府资讯平台提供民眾对照比较,且老弱病族群都能购买,不会被拒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