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格解释巴菲特关于家庭的态度:「华伦对子女就跟对员工一样严格。他才不相信,如果你爱某人,对他好的方式就是给他没有的东西。这也是巴菲特的个性。」
「我们的孩子都很棒。但是我认为,孩子拥有一切的优势,像是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在家庭中的学习,那么给他们太多金钱,既不正确也不合理。给小孩太多钱,反而害了他们。」 巴菲特说继承的财富是「富人的食品券」(food stamp,译注:食品券是美国为低收入家庭发放购买食品的票券)。
「所有的人都认为,食品券使人颓废不振,而且导致恶性循环的贫穷,给孩子留下许多钱,就跟给他们食品券一样。」
长子霍华解释说:「如果有人认为我爸爸不聪明的话,听好,他开始给我们零用钱的时候,就在阁楼放置一台吃角子老虎,我们会上去玩,他将给我们的零用钱都赢回去。玩了十年,我从来就没有碰过三个西瓜排成一列。」
传说巴菲特将子女从遗嘱中除名,这是不正确的:「他们现在就得到不少好处,但是他们不会过着富豪的生活。我认为他们可能对于成长过程觉得很好,他们都身心健康,独立自主,他们也没有必要对我巴结奉承。」
玛丽.巴菲特(Mary Buffett,编按:巴菲特的前媳妇)在她所写的《巴菲特原则》(Buffettology,一九九七年)一书中,描述耶诞节的早晨,华伦在袜子里塞着他觉得前景不错的公司的股票,价值一万美元。做父亲的巴菲特要求大家要善用这笔钱,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向一群大学生解释他的家庭哲学之后,承认说:「我的小孩一定很高兴下星期来这里反驳我所说的。」
苏莉.巴菲特的反应是:「事实上,留给我们这么多钱,真的会让人精神错乱。」
巴菲特认为他养育小孩的方式,带来很好的结果:「他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完成许多事情,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他们并不期望只是某位富豪的孩子。」
巴菲特的儿子霍华在奥玛哈竞选郡长时,选民都以为他的选举活动一定经费充裕。
相反地,巴菲特说:「我要求他用小写字体拼他的名字,让每个人知道,他是没有资金(译注:without capital也有非大写字母的意思)的巴菲特。」
附注:霍华于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获选为道格拉斯(Douglas)的郡长。
霍华从加州大学厄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退学之后,巴菲特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喜思糖果公司上班,霍华在这里遇到他未来的妻子迪文(Devon)。
以下这则是《杰出投资人文摘》(Outstanding Investor Digest)访问巴菲特的朋友,超级投资人华特.许罗斯(Walter Schloss)的报导:记者问道:「我们知道,彼得.奇威特(Peter Kiewit)的父亲想法跟巴菲特一样,认为留下遗产,反而会害了子女。」
「我们回想起,小彼得.奇威特的父亲死后多年,他意外收到一笔几百万美元的遗产。这笔钱跟他父亲的资产以及他自己的成就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他说这让他觉得,好像他的父亲在坟墓里还在掌权。」
附注:彼得.奇威特生前是奥玛哈最有钱也是最有名望的市民。巴菲特的办公室就在奇威特广场。
巴菲特的子女有一天很可能继承父亲的财富。巴菲特在波克夏海瑟威以外的个人投资也相当庞大,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净值有多少。
「我买下波克夏海瑟威时,所有的现金还不到一百万美元。此后几年我是做了几笔不错的投资,像是固定收入的套利,也卖掉从波克夏海瑟威分出来的银行的股利。」
(本文摘自《股神巴菲特》/商周出版)
【内容简介】群眾疯狂杀出时,巴菲特就买进;投资最重要的四个字是「安全边际」;波克夏与长期股东从股市下跌中获利……
本书萃取巴菲特从创造财富、管理财富到分配财富的哲学,完整呈现从交易、内在价值到平衡风险的过人智慧。
多年来,巴菲特的影响力与财富不断成长,不过有一件事情都没变,那就是他对事业与生活永远诚实谦逊、乐观进取。畅销书作者珍娜‧罗渥(Janet Lowe)在这本《股神巴菲特》中,说明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
本书反映巴菲特过去的生活,内容摘录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资人所说过的话,字字珠玑,趣味十足。
巴菲特的话往往出人意表,又总是那么有趣,这是他商场智慧与机智的结晶。本书集结巴菲特对于网路经济、家庭朋友、股票投资、资本配置、经营事业、缴纳赋税等议题,非常精辟的见解。巴菲特为什么要将85%的财富捐给比尔暨梅琳达盖兹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本书也详细解析巴菲特是怎么想的。
《股神巴菲特》不只是一本关于投资的书,更展现出巴菲特这位投资大师的个性与哲学。
本书许多字句是巴菲特一生智慧的结晶,可以让你了解巴菲特对于许多重要议题的看法,因此这本巴菲特的语录,也可以叫做给投资人的「生活经验小书」(A Life’s Little Lesson Book)。
【作者简介】珍娜‧罗渥(Janet Lowe)
着有畅销书《比尔盖兹开讲》(Bill Gates Speaks)与《杰克‧威尔许开讲》(Jack Welch Speaks)。《新闻周刊》(Newsweek)、《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与《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都曾经刊载过她的文章。
【译者简介】李振昌
政大歷史系毕业,美国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学(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大眾传播学硕士。曾任中国生产力中心丛书主编与经理、读者文摘丛书主编及良辰出版公司总编辑。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