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艺术协会与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合作,于今(6)日举办「第九届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论坛」。此次论坛以两地线上共聚的方式举办,匯聚专题研讨、诗词朗诵与联合书画创作等三种文化交流方式进行。「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论坛」,在两岸各地举办了八届,本次聚焦于华人重要民俗节日-中元节为核心开展活动,希望能够弘扬中元文化,彰显感念祖恩、兼济苍生的价值观。
开幕致词两岸共有四位贵宾献上祝福,有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前院长陈士良、台湾曜华集团总裁张平沼、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预录视频)等共同祝贺。
李骁东表示,两岸藉由中元节共同匯聚文化传承,代表着两岸一家的文化同源与两岸一家亲的慎终追远的重要观念,也就是孝道文化的传承,祝贺论坛以不同形式展现两岸共通文化。
陈士良表示,两岸民俗论坛已举办九届,环绕华人主要重大节日开展讨论,此次择以中元节,更能突显两岸共通的民间信仰、祭祖及慎终追远与共通记忆。举办民俗文化的起源,是来自于10年前台湾里长带着荣民遗骨,魂归故土的故事,代表着两岸连结的深深记忆。
张平沼表示,两岸需要交流,对于两岸的经济与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两岸就是一个共同的文化体,透过文化一定能激起两岸人民更好的交流。
洪秀柱在视频中表示,两岸都是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復兴中华文化的目标,有着共同的根,更是心灵精神的传承,并深切的表达对两岸和平的期望,并对此次论坛表达祝贺。
在文化交流的专题中,两岸诗人,分别就此次主题,创作了中元纪念诗词,有孙逊朗诵《中元夜百花洲作》、谢明辉朗诵《中元抢孤》、陈书婷朗诵《繁星点点》。臺湾并组织朗诵团,吟诵《中元盂兰盆节》一诗,最后两岸合诵《满江红 中华情》。现场更匯集8位书画家,共同为此次中元民俗文化挥毫创作。
在论坛部分,举办了一场次专题演讲,两场次的专题讨论。专题演讲有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以对中元节主题的文化思考,介绍了中元文化的脉络与特点,并重点介绍了上海中元节的歷史特色。另嘉义民雄大士爷庙顾问黄金山,以民雄大士爷庙中元普渡的仪式建构,介绍了台湾民雄大士爷在中元普度时的仪式与文化祭典的信仰意义,以及地方信仰的凝聚表现出的在地化特色,发展出地方文化祭的特色。。
第一场专题讨论主轴为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发展,由金环太子会的洪丽华与潘家齐、上海社科院民俗学毕旭玲、台湾竞争力论坛副研究员翟子睿等四位参与。洪丽华与潘家齐特别介绍了所属的宗教会团,以中元节活动带入传承、人本、公益与美学的价值,使会团经营更加年轻化,并运用网路行销的方式,让信仰能让更多年轻信眾能接受与参与。毕旭玲介绍了中国秋祭与中元节的知识脉络,从汉代的月相延伸讨论节气与中元的关系。翟子睿介绍了中元节民间三教融合的与演变,归结出中元节所发挥的共存、凝聚、传承及教化的四个功能价值。
第二场专题讨论主轴为中元节的仪式建构与时代发展,由中国道教协会谘议委员会副主席丁常云、玄奘大学前助理教授萧友信、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程鹏等三位参与。丁常云介绍了中元节的祭祖传统及其仪式内涵,当中就中元节的歷史背景、敬仰大地及弘扬孝道的传统祭祀哲学脉络作了一个清晰的梳理。萧友信对臺湾道教民间普度的仪式有着丰富的解说,匯整并说明了台湾习俗的累积与变化。程鹏以上海当地为探讨主轴,详细介绍了上海当地中元节的传承与发展。本场次介绍了两岸地方的中元习俗与文化特色,表现出共同的华人信仰精神意义。并提出中国当代举办大型中元普渡的思考方向。
论坛最后,此次主办方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表示,论坛的举办代表两岸虽然两会封冻断炼,不相往来,但民间往来交流依然热络,不曾断裂,论坛中可以看到,两岸文化有着共通的语言与宗教习俗是交流往来的最强纽带。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秘表示,此次活动的专题研讨、诗词朗诵与联合书画各方面表现两岸民间文化的多元性与共通性,深信两岸文化是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