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公司在短短5年内,营收翻了近50倍来到百亿,怎么做到的?
伊云谷,这间成立不到10年的公司,是台湾营收成长最亮眼的企业之一,2020年、2021年曾2度被《金融时报》选进「亚太区高成长企业」,并都是台湾第一。
它最主要业务是云端代管服务,也就是国际云端大厂如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拓展各个新市场时,会由伊云谷这类业者扮演类似代理商的角色,开拓在地客户。
「AWS像建设公司,伊云谷就是物业公司,把客户需求全部满足,」该公司执行长蔡佳宏比喻,亚马逊提供云端平台,就像盖好毛胚屋,之后,客户该如何使用云端上的各种服务应用,怎么串接到自家的基础架构、系统、既有服务等,则都由他们负责。
其中,亚马逊则是它最大原厂,目前该公司超过8成营收都跟他们有关。
但,这并不是独门生意,光是台湾,提供类似服务的业者便不在少数,但只有伊云谷如此高速成长,他们凭什么杀出重围?
MIC资深产业分析师兼产品经理朱师右观察,这间公司胜出的重点之一,是他们早就不将市场局限于台湾,及早布局全球。
「出海,决定我们的生意有多大。」蔡佳宏表示。
从约6年前出海至今,他们已插旗约10个国家地区,即使疫情期间也未放缓,增设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团队。目前,该公司云端服务营收有7成来自海外。
出海并不容易,考验跨国管理能耐。而这家高度倚赖海外市场的公司,採取的却是低度管理模式,更值得探究。
他们不仅没有派任何一个总部员工去海外管理,在各国从主管到基层聘用的全是当地人,就连在台湾的董事长、执行长与总经理等核心团队,至今除了曾亲自拜访菲律宾与香港,跟跨国团队都是远距交流,连面试也线上进行,「我们跟很多地方主管都还是网友,」伊云谷云端事业单位总经理林仪笑说。
低度管理背后,除了数字管理,定期检视海外团队业绩,更是因为他们共享同样一套企业文化,将「亚马逊的14条领导原则」,落实在每项讨论中。
并且,跨国团队的每位成员,不分职级,KPI都与上述原则连动,因为每位成员都是「领导者」,为自己的任务负责。
林仪举例,像平常开会或在群组上讨论事情时,过程中同事间的讨论可能就会出现14条原则,比如「你这样做就是没有符合Customer Obsession(顾客至上)」。
同时,更透过制度与考核来形塑文化。每位成员的KPI与升迁,都跟是否符合该文化准则绑在一起,与量化指标并重。
文化考核时,员工要列举出一个例子,说明自己平时的工作如何符合14条领导原则。
例如,一名同事要叙述自己在何种专案、企画下,自己的任务内容以及目标是什么,运用专业能力、合作技巧等,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达成预期结果。总结来说,要叙述自己的作为与结果,符合哪一条领导原则。
虽然蔡佳宏也坦言,这样的管理方式仍有其风险,进到新的海外市场时,如果一开始的主事者并不理解亚马逊文化,后续也无法认同、融入,「团队可能半年、一年都废掉。」
过去,伊云谷领先之处是技术底蕴较深、出海时间较早,但现在,许多竞争者也都积极出海,他们将在海外市场面临更激烈竞争。
迥异于台湾企业习惯严密的制造业式管理,生意都在云上的它,试图运用一套准则,建立跨国团队的企业文化,让思维成为管理的基石,用不一样的方法,走出一条高速成长的道路。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