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镇山佳里一带有一片大范围的疑似古代文物遗迹,目前暂时以地名命名为「山佳遗址」,由于目前尚未经过政府及学术单位正式认证,所以全面性的研究及保存工作无法展开,竹南蛇窑窑主林瑞华、邓淑慧夫妇为了唤起大家对山佳遗址重视研究保护,在竹南蛇窑举办復刻山佳陶活动,希望能引起政府重视展开遗址文物认证保护行动。
根据台湾陶文化协会理事长邓淑慧多年的研究探勘,山佳遗址位于苗栗县竹南镇山佳里与头份市山下里之间,估算时间层约从3200年前开始,1800年前结束,范围以山佳为中心,北至桃园南至台中大甲。目前由于遗址上多数已盖有建筑物,最主要的指标点就是竹南镇公义路信和电视旁侧农田至君毅中学间的带状地带,当地居民到现在都可以随意在空地上发现露头的古陶器碎片,而且数量相当多。
山佳遗址最早是在1983年,由地方文史工作者谢佳荣在地表层发现陶器碎片以及大量各类型石器,透过道路切出断面观察到的史前文化层厚度可达1公尺左右。肉眼可见千年陶片,可大胆假设遗址年代范围更大,若能进行正式的考古挖掘,也许能找到3、4000甚至是5000年的遗址。山佳遗址出土大量陶片且文化层种类丰富,推测可能是当时的陶器制造中心,专家也推测可能与竹南后龙当地的道卡斯族有关。
邓淑慧指出,山佳遗址发现至今已近40年,连苗栗当地也鲜少人知道遗址存在,虽然考古界已得知遗址存在的事实,但仅有2008年进行过遗址文化内涵调查研究,实际上考古团队依旧无法深入探究,原因即是程序问题,从发现遗址到列册或指定遗址需要经过重重程序,而山佳遗址现无正式身份,无法受到文化资产保障,随时都可能再受到扰动破坏。
台湾陶文化协会投注对山佳遗址保存的关切,并从陶的角度出发,透过举办多场讲座、走读、实作原始陶等,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介绍给群眾什么是山佳陶,并且为了避免山佳遗址将随着世代更迭,为后世所遗忘,现阶段更需要的是让全台民眾看见它的存在,进而思考遗址与这块土地生活并存的方法。
竹南蛇窑窑主林瑞华并与史前陶研究者邓羽婷共同復刻山佳陶,利用採自山佳地区的特殊红土来復刻仿制昔日的山佳陶,林瑞华根据多年制陶经验分析山佳陶碎片形制等特性,先民在制陶的土胎里已懂得混和部分砂土,以减少陶器在烧制时的变形爆裂问题,并增加陶器的透气及含水功能,是相当先进的制陶技术。
邓淑慧强调,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佳遗址,其文史价值和内涵是有实力和立场成为国定遗址,但需地方政府做为主要推动,并向中央提出,山佳遗址才有机会成为大家全民的文化资产。台湾陶文史协会与竹南蛇窑在8月21日、27日举办「被遗忘的山佳遗址」活动,将带领民眾认识这个尚未有身份的文化资产,期望山佳遗址的文化光芒能有机会再次重见天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