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称,「做正确的事情,即使它很难。碰到困难,解决困难,你自己也在成长。」李文辉在获奖后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探索性科学研究就像一场登山探险,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而不是绕着操场跑步。他最看重的是对科学的实质性贡献,希望团队的年轻人具有科学品味,向高峰挑战,「有的人可能每走几步,就停下来写游记,但我们更期望一直往上走,看到前所未见的风景以后,再给大家汇报。」
早在兰州医学院预防医学系读大四时,李文辉在传染病科实习,每天查房都会看到大量B肝患者,那时的医生还会善意隐瞒肝炎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事实。面对病人痛苦而无助的表情,李文辉心里埋下了一个心愿:中国的B肝患者这么多,而又缺乏有效的药物,我们应当去面对它、解决它。
在念完医学本科后,李文辉先后攻读了免疫学硕士和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2001年,他来到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由于B肝在美国并不是特别处于疾病谱前端的疾病,资金支持有限,因此李文辉最初从事的是爱滋病病毒研究。
2003年非典肺炎(SARS)疫情暴发,为李文辉的研究带来新的转折。他和同事们紧张地投入到SARS病毒研究中,当年11月便发表论文,宣布发现SARS病毒的受体ACE2,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澎湃新闻报导,新冠疫情暴发后,李文辉延续了他惯常的思维,「要做就做难而正确的事,如果大家都做我们就不做了。」他的实验室一开始就瞄准了新冠病毒容易突变、逃逸中和抗体的特性,认为最好的选择就是利用ACE2受体开发药物,「这需要一定的科学洞见,也是基于我们原来研究SARS时和同事们一起尝试,及经过充分思索的结果。」
李文辉团队和合作伙伴华辉安健在短时间内就优化设计和生产出「HH-120分子」,在面对变异毒株时仍具有很强的中和能力。目前开发的雾化吸入剂和鼻喷雾剂已在中国、澳洲、南非等地开展临床试验,其给药方式可以适用于孕妇、肝肾功能有问题的患者。
虽然SARS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当年的李文辉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B肝病毒研究。「我希望发现基本的科学规律,最好也能解决实际的疾病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B肝。」
B肝病毒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病毒,直径只有40奈米,很难捕捉;病毒蛋白也非常复杂,前后4次跨膜,在病毒的感染模式中非常特殊,很难用已有的实验体系进行研究。全球顶尖科学家歷经四十多年寻找HBV受体,无功而返。
极高的难度和风险,却也给李文辉带来真正的思想智识挑战的快乐。2007年,他回国加入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生所为实验室提供长期稳定的研究经费,实验室主任对课题选择有绝对的自主权,在考核上实行5年一次的国际同行评估,不必考虑每年必须发多少论文,这正是李文辉向往的科研环境,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宽容,很难想像他可以像这样「从零开始」。
李文辉带领由严欢、钟国才等组成的年轻团队坚持不懈,在北生所各有专长的研究中心的帮助下,经过无数个加班加点的日夜努力,2012年B肝病毒受体NTCP终于浮出水面。
「因为科学发现能够赋能你领域里的同行,共同去探索一些新的未知的东西,使大家都能够做一些新的科学发现,这个还是很重要。NTCP的发现,我们很高兴做到这一点。」李文辉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2019年制定了指导意见,将B肝治癒作为其重要战略目标,其中特别提到了2012年李文辉实验室发现NTCP的工作,这些基础科学的突破,燃起人们治癒B肝的信心。
15年弹指一挥间。李文辉回顾回国后的经验时说道,创新需要杜绝「想赢怕输」的心态,「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出发探索边界。」「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好的科学,或者更深层的科学,不光是针对某一个疾病,或者某一个领域,而是对于整个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带来颠覆性变化或者极其深远影响的发现。」
谈及对未来科学大奖的期待,李文辉举了DNA双螺旋和青霉素的发现等例子,「像这样的发现,希望在我们中国同行里能够产生。」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