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今宣布,国内新增1例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个案,为中部2岁女童,日前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症状,为1999年以来第4例、今年第2例本土个案,也是目前年龄最小的个案。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这名女童今年8月中旬至北部旅游,8月22日开始发烧、腹泻、呕吐,就医后因再出现严重水泻,8月24日再次就医收治住院,经检验后确诊(大肠杆菌O157:NM),目前症状已缓解出院,将再复採追踪健康状况。
针对此案,卫生单位已匡列相关接触者共13人,均无疑似症状且採检结果皆为阴性,相关疫调及防治工作持续进行中。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为食因性传染病,致病原为大肠杆菌,可经由接触受感染的动物、食入受污染食物、饮水,或经与患者直接接触而感染。该病潜伏期约2~10天,感染初期症状为水泻、腹痛,病情恶化后会出现严重腹泻及血便,少部分人可能会引起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症,并可能导致长期洗肾或造成死亡,病原所产生的毒素是导致肠黏膜出血及肾臟病变的主要原因。大肠杆菌血清型约100多种,较常见的血清群主要为O157,另其他血清群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造成相同症状的疾病。
根据疾管署统计,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累计4例确诊,均为本土病例。前3例分别为2001年8月确诊之外籍未满10岁男童、2019年4月确诊南部20多岁男性及今年8月24日公布的中部未满10岁女童。今日确诊的个案,病原体血清型与日前确诊的中部女童不相同。
疾管署提醒民眾,预防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应落实手部卫生及饮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厕所或接触动物后,应使用肥皂澈底洗手。另也要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洁,避免生食或饮用未经灭菌处理的乳品、果汁,才能降低感染风险。民眾如有疑似症状,应儘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史及饮食史。医师如遇到疑似病患时,请儘速通报,并採集相关检体送验,及早给予病患适当治疗,防范疫情扩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