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腹痛是常见的肠胃症状,多数人可能会联想到肠胃炎、肠躁症等疾病,但医师提醒,如腹泻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或是出现血便、体重减轻、贫血、疲倦等情形,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作祟,如未尽早就医治疗,恐併发大肠癌。

台湾发炎性肠道疾病学会理事长王鸿源指出,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炎性肠道疾病的一种,好发于青壮年族群,目前发生原因不明,但推测是饮食、肠道菌、压力大等因素,导致肠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不仅导致肠道黏膜受伤,身体其他部位也会产生发炎反应。

依据健保重大伤病登记,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盛行率为每10万人约13名,近14年来大幅增加5.1倍。王鸿源表示,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容易和大肠激躁症、感染性肠炎搞混,例如腹泻、腹痛等,但如果腹泻超过3个月或出现血便,甚至合併发烧、眼睛发红、关节炎、皮肤病灶等,都应该及早就医。

今年32岁的小芸,20岁时就确诊溃疡性结肠炎,起初出现腹泻症状时,她以为是清宿便奏效,后来出现血便,而且一吃东西5分钟内就跑厕所,生活大受影响,直到发烧昏倒住院,才知道大肠已经发炎,且严重贫血,住院整整一个月都靠营养针支撑,体重也掉了将近10公斤。

36岁的小林因为工作压力大,4年前出现腹痛、血便,一天跑厕所6、7次,短短1个月就瘦了8公斤,原以为是肠胃炎、痔疮,辗转求医才得知是溃疡性结肠炎,且属于中重度患者;所幸使用健保给付的生物制剂治疗后,喜欢运动的他,现在可以爬山、出游都不成问题。

林口长庚医院胃肠肝胆科医师李柏贤指出,对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病友,传统的局部抗发炎药、类固醇等治疗方式,就足以达到很好的疾病控制;但有44%的中重度患者,病情反覆发作,则可接受生物制剂治疗,更精准的抑制发炎部位。

李柏贤提醒,溃疡性结肠炎如未妥善控制,肠道反覆发炎、溃疡,可能导致脓疡、廔管、狭窄、阻塞、穿孔等併发症;由于每次发炎后都需要修復,一旦细胞在复制过程中出错,就会演变为大肠癌。他呼吁如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诊断,规律治疗下,长期目标是让肠道黏膜癒合,等于是灭掉火源,才能避免復发和併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癒合 #血便 #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