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观察者网报导,根据大陆艾瑞谘询等机构报告,2021年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1507亿元(人民币,下同),今年预计达到1739亿元,未来市场将持续快速扩张,有望于2026年达到3182亿元,2022年-2026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15.6%。口腔医疗上游成为大陆近两年最受资本关注、融资频率最高的领域。自2021年以来,口腔医疗上游企业保持着稳定的融资频率,且融资次数达到全行业总量一半以上。

市场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1-8月,大陆口腔一级市场共发生15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逾15亿元,虽然没像去年那样火热创下歷史纪录,但仍处在近年融资高点。

观察者网报导,在这15起融资中,涉及普利生、倍康美、铼塞智慧、高峰医疗、登特菲等口腔上游企业的达11起,占比超过73%,包括启明创投、北极光创投、高瓴创投、松柏投资、达晨财智、光远和声等眾多投资机构,纷纷斥资押注,金额在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大陆十一过后,口腔上游的火热仍在延续。近日,聚焦齿科3D列印设备及材料的迅实科技,获得逾1亿美元D轮融资,此轮由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领投,毅恒资本、眾为资本等跟投,现有股东辰德资本、远毅资本追加投资。去年4月,以雷军为董事长的顺为资本,也曾独立完成对迅实科技的数千万人民币C+轮融资。

在整个投资市场节奏明显放缓,很多投资者抱怨「没有新风口」的当下,口腔上游赛道为何仍如此火热?所谓的资本寒冬中,雷军、孙正义相继押注口腔3D列印,又都有什么考虑?

口腔上游为何持续火热?

随着消费升级和顏值经济盛行,人们对于牙齿健康、美观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口腔赛道也因此备受追捧。自2020年起,牙博士、中国口腔医疗集团、朗视等公司纷纷递交招股书,时代天使、瑞尔集团等也相继IPO。

从具体分类来看,口腔医疗上游主要为耗材及设备研发制造商,既包括影像、牙椅、3D列印等大型设备,也包括补牙、美白的小型设备,还包括植牙、正畸、义齿等所需的耗材。

口腔医疗中游主要是传统口腔医疗设备耗材的经销商、资讯化软体提供商,以及牙科支持组织等;下游主要是各类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公立医院口腔科、民营口腔医院和诊所等。

在这三条细分赛道中,资本为何偏爱口腔上游?在高鹄资本看来,机构追捧的背后,与口腔上游领域呈现的三大特徵有紧密关系:

首先是准入门槛高,口腔上游的设备、耗材想要上市,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审批,周期短则2年,长则5年以上;二是技术壁垒强,口腔上游相关产品多为多学科交叉产物,这考验工程学、生物学、物理学,甚至美学方面融合;三是延展力强,口腔上游标准化程度更高,同时上游产品能够开拓到全球市场,并形成规模化效应。

这些特徵也为口腔上游企业带来两大优势。

首先是营利能力强。高鹄资本统计,口腔上游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40%-80%,中游为10%-30%,下游为20%-50%。另一大优势是准入门槛高,市场集中度更高,单一企业潜在市场规模更大。2022年获得融资的口腔医疗上游企业中,数位化是一个显着特徵。

《2020中国口腔产业数位化趋势调研报告》提到,国外企业虽然整体领先,但大陆企业在口腔3D列印等领域后来居上,外企已遭到中国企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口腔3D列印」在大陆成为资本热捧的赛道之一。

#口腔 #资本 #上游 #医疗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