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9日报导,大陆微信公眾号「云南大学」8日消息,近日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简报,详细报导了该团队20多年来坚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创新、应用。
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连续免耕收穫3-4年,即自第二季起便无需买种、育秧、犁田和移栽等生产环节,仅需田间管理和收穫两个生产环节,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是一种轻简化、绿色可持续的稻作生产方式。
报导称,多年生稻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有广泛应用潜力。这一创新研究,将有助于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完整性,同时对其他多年生粮食作物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胡凤益团队已成功育成了多个多年生稻品种,包括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在中国及周边多个国家试验成功并推广。其中多年生稻23(PR23)于2018年通过品种审定,具有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等特点,是基于种间杂交培育多年生粮食作物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穫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吨/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吨/公顷)相当。2020年,多年生稻种植面积超过3818公顷,惠及11000余农户;2021年,其种植面积(15533公顷)以4倍度增长,惠及44752农户。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