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读中原大学的蔡元杰(左上),曾前往柬埔寨当志工,协助当地居民兴建房舍。(教育部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目前就读中原大学的蔡元杰(左上),曾前往柬埔寨当志工,协助当地居民兴建房舍。(教育部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大学特殊选才招生员额今年再创新高,透过这项入学管道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大多具备境外台生、新住民子女、弱势族群、实验教育学生等身分。他们在分享个人就学经验时纷纷提到,非常珍惜能将兴趣或专长与学习结合的机会,鼓励学弟妹们勇于尝试。

像是在越南读完小学后返台的的台生杨清潮,希望能在大学阶段持续精进越南语能力与相关文化知识,透过特殊选才管道,在111学年度录取政治大学东南亚语言与文化学士学位学程,目前为大一学生。

即便大批新住民子女在台湾就学与生活,官方也主张推动新南向政策,积极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但当中仍具有隔阂,让出身东南亚的学子在台求学时,过程较为艰辛。

由于观察到这起现象,杨清潮说,预计在政大升上高年级后,多学习教育与商学等专业知识,并计画前往台越合作开设的公司实习,也期许自己持续进修新住民语文教学。期盼未来能以所长促进台越两国文化交流,协助民眾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降低隔阂。

另外一位毕业于国立台南家齐高中餐饮管理科的苏炜程,高中毕业后,并没有就读大学,而是先到兰屿担任兰恩文教基金会长期志工及兰屿部落教保服务中心厨工。

苏炜程指出,透过在兰屿的两年生活与工作经验,近距离学习到雅美族文化,特别是对大海的敬重,完全不同于汉人思维。而在离开兰屿后,又在前往宜兰从事3个月的葛玛兰旧社考古发掘工作,让他发现自己对人类学、社会学非常感兴趣,因此决定参与111学年度中山大学特殊选才管道,最终顺利录取该校社会系。

自主学习能力优异的蔡元杰,对建筑自然涂料特别感兴趣,不但投入3年实务建筑工班工作,更自学德文,并远赴德国直接向当地工匠学习。后来则前往柬埔寨当志工,协助当地居民兴建房舍。相关经验丰富多元,111学年度以特殊选才管道录取中原大学地景建筑学系。

#学习 #特殊选才 #兰屿 #透过 #111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