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欧洲碳关税即将试行,眼见全球净零碳排、承诺使用再生能源(RE100)已箭在弦上,台湾中小企业却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买不到绿电。

「绿电都被台积电买光了!」市场上瀰漫着一股碳焦虑,而这股焦虑来自两个因素:一、国际规范的强制力影响的不只有龙头企业,而是一整条产业链。二、台湾的绿电供应不足,绝大多数的凭证被大企业买走,中小企业买不到绿电,恐衝击营运。

台湾的绿电真的都被大企业垄断收购了吗?绿电市场自由化已届三年,为什么仍有企业买不到绿电?

*绿电市场自由化 两大摩擦待解

「对应现阶段市场需求,台湾的绿电供给量相对充足,」阳光伏特家共同创办人冯啸儒直言。

他解释,台积电购入的绿电,主要来自大型风电或光电厂,这些电厂最初的建置设定,就是为了卖给大型企业,而非中小企业,反倒中小型电厂有九成以上的光电没有流入市场,这才导致中小企业苦无绿电可买。

这些没有流入市场的绿电,全部卡在台电的「趸购合约」中。

「趸购制度的惯性很大,」冯啸儒表示。

趸购制度是政府鼓励业者投入再生能源开发,保障绿电收购的一种制度,由于台电提供二十年保证收购价格,多数电厂寧可选择与这位长期、可靠的大客户合作,也不愿跳出合约售电给一般用电户。

除此之外,银行对于非由台电趸购的合约态度保守,中小型电厂深陷融资困境,也是让业者欲迈入自由市场时却步的一大主因。

「银行会看你电厂的电力卖给谁,若购电对象是趸购合约中的台电,银行就不须担心台电不履约、不付款,相对的,当进入自由市场,购电对象是售电业者或一般的终端用户,银行会对金流安全产生疑虑,进而降低融资意愿以控管风险。」

影响所及,多数光电业者难以投入零售市场,市场中绿电量能有限,甚至台电的趸购价格,也成了台湾绿电的楼地板价。

第二个摩擦来自于「三转一」的流程繁琐与后续法遵工作极具挑战性。根据《电业法》规定,仅有「电业」可以转供民间需求用户,因此中小型电厂若要进入零售市场售电,就必须从「第三型电厂」转为「第一型电业」。

阳光伏特家协助许多业者完成三转一,冯啸儒表示,三型转一型的流程复杂,加上转型后中小型电厂得和离岸风电这类大规模再生能源一样受严格法律监督,使得中小型业者望而却步。

「举例来说,《电业法》规定电业若有增减资,都得立刻回报,规管相对严厉,这对于许多装置容量不过几百千瓦、法遵能力相对低的中小型电厂来说,就会是个摩擦。」

*如何缩小摩擦、创造诱因?从愿购、愿售价下手

绿电产业从发电、售电到用电户这条自由市场之路能否打通,是攸关再生能源产业能否蓬勃发展,以及嗷嗷待哺、等待绿电的制造业是否能搭上净零转型这班快车,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步的核心要素。

冯啸儒坦言,针对上述的摩擦,政府、金控等相关单位已逐步完善配套措施。在趸售制度这个难题上,电厂转供后的余电能以趸售价格卖回给台电,此外,由趸售转换为电能转供的业者仍能转换回趸售合约中,藉此降低中小型电厂需要承担的风险。

针对绿电融资的困境,目前已有银行业者推出信托机制,透过信托资金专业管理,专款专用,避免资金挪动的风险,创造金融机构、发电厂与购电业者三方互信的机制。

然而,上述诱因恐怕不够,冯啸儒认为若能扩大愿购价与愿售价之间的差距,或可提供业者脱离趸购合约足够的诱因。

「在趸购合约中,台电以5~6元向电厂购电,以2~3元售电,这当中2~3元的价差由台电进行补助。今天如有中小型电厂愿意跳出来,进入自由市场,是否能从原本2~3元的补助金中,抽出一块,补助零售市场中的业者,让他们同样享有购电补助,那么零售市场中的愿购价与愿售价差距就可以从原本的0.5元扩大到1.5元。」

「这么一来,诱因变大了,摩擦就相对变小了,」冯啸儒表示。

*再生能源产业还在长大 趸购退场还言之过早

当问到趸购制度的退场机制,冯啸儒认为言之过早,「在绿电交易尚未完全蓬勃发展之前,趸购制度贸然退场恐怕会危及再生能源建置的数量。」

冯啸儒进一步解释,台电是国营企业,不是一个与民争利的单位,它的存在并不会形成任何阻碍,「根据《电业法》,台电被赋予产、输、配、售的工作,当前除了输与配攸关国安问题,得留在台电,产电与售电都已开放民间共同参与,但我不认为这是竞争,反而能达到互补与增益的效果。」

他举售电业为例表示,比起台电,中小型电力公司能更轻易接触到用电户,进而提供比台电更直接且细腻的服务,若这类中小型电力公司愈来愈多,即可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缺口。

台湾绿电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全台企业纷纷宣示RE100,加入净零碳排行列之时,我们的法规与配套措施都得快速跟上,让绿电能流入自由市场,让所有企业能雨露均沾,不被遗落在这场气候赛局之外。

本文作者:林怡妏

(本文摘自《理财周刊1161期》)

《理财周刊1161期》
《理财周刊1161期》
#台积电 #中小企业 #绿电 #净零碳排 #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