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审计部查核,农委会自110年至今年6月有多项滥发补助的缺失,农委会主委陈吉仲表示,由于气候变迁与老天难料,每年灾损已经超过农民可领的救助金额,而农委会主责天然现金灾害救助的最后核定与拨款单位,而非负责执行认定,目前也正逐渐把天然灾害救助转往保险,如此更能保障农民收入。
据审计部「中华民国110度中央政府总决算附属单位决算及综计表审核报告」指出,农委会这几年的天灾救助基金累计编列约72.98亿元,但累计执行数却高达132多亿元,执行率高达181.4%。审计部同时也点出灾害救助存有多项缺失,包括核定灾损补助面积超过土地面积、休耕给付重复领取、未达豪雨标准仍核发补助等,加上灾损补助入不敷支出已成常态,要求农委会及农粮署检讨并回覆。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今(7)日受访表示,农委会每年天然现金灾害救助的预算大约17-18亿,但因为气候变迁的衝击,每年天灾造成的损失其实远高过农民可领的金额,「老天爷实在难以预测,这样的气候趋势是在增加的」。
陈吉仲说,所有符合天然灾害的公告都有一定程序,农渔畜各产业单位、场试所,以及地方政府农业单位到乡镇区公所都有代表共同参与,确定符合天然现金灾害救助条件才会公告,乡镇公所也要确定农民损失是否达法定的20%,农委会主责最后的核定与拨款,而不是执行认定的单位。
陈吉仲说,审计部提到相关议题,例如休耕给付重复领取等,休耕了当然就不能领取现金救助,长期以来这样的比例已经相当低;另外,不一定达到豪雨标准才会造成损失,因为致灾样态很多,像去年8月豪雨不用勘灾就知道木瓜和洋香瓜通通受损,这样认定简化的背后都有相关的数字与专业支撑。
陈吉仲指出,审计部也特别提到希望以保险取代灾害现金救助,农委会今年已把最大宗的稻米,将近2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由每公顷1.8万救助金转稻米保险,藉此降低天灾对农民收入的衝击,不过天然灾害救助无论在速度或效率都希望能更快,否则会影响到下期的耕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