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以素人之姿从政,加上喜剧演员出身,增添战时民主旗手的传奇性。他对外讯息以人为本,诉诸情感,赢得罕见国际支持,也使乌克兰转守为攻,成为「坚韧」代名词,让他在史页赢得一席之地。

这位态度不卑不亢,竭力向欧美国家国会殿堂发表激昂演说,引发全球共鸣的领导人,战前因防疫政策失灵、打贪不见成效招致抨击,战时「小圈圈」决策也受质疑,但是终究不影响他身为力争外援的沟通强者,并使乌克兰军民齐心对外的歷史定位。

美国西北大学管理学教授克雷默(Harry Kraemer)分析,危机期间有效沟通分3关键步骤,分别是:「告诉民眾你所知的、告诉人们你尚未掌握的,当取得更多资讯时,持续向外界说明你不知道的部分」。

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正是如此完美地演绎力量与脆弱的结合。他不断地阐述事实及现下状况为何,也让外界非常清楚他无法掌握的事,例如乌克兰武装部队能撑多久。除了对「知与不知」开诚布公,泽伦斯基最令人称道的,是善用社群媒体、高强度及句句入心的沟通。

乌克兰面临近代史上最严峻的生存危机,民眾压力如山、流离失所,无神聆听冗长、官式的文宣。泽伦斯基以简短、生动、同理的演说方式与内容与民连结,也成功扣紧乌克兰战争是价值之战的主轴,使西方盟友了解基辅取胜与自身息息相关,甚至打破乌克兰加入欧洲联盟(EU)的僵局。

此外,与其常躲掩体,或是迁都至边境大城市利维夫(Lviv),44岁的泽伦斯基选择留守基辅,不断提供最新资讯,并时常探望失去家园的军民,与人在克里姆林宫厚墙内的俄罗斯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形成鲜明对比。

乌克兰政治学教授赫兰(Olexiy Haran)对中央社表示,「我们不信任政客」,泽伦斯基的行为不像传统政治人物,更像普通人,这也许是他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原因。

赫兰说,泽伦斯基也不走外交官路线,毫不犹豫抨击国际社会,他道出乌克兰缺乏军备的实情,也直指西方军援来得太迟太少,外界有时听来可能不太愉快,对内却使乌克兰民眾更加团结强大。

一路走来,这位总是身穿橄榄绿上衣、表情凝重的领导人可说是现代自由民主的旗手。这样坚持从何而来,或许可从他接受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专访时回忆俄军入侵初期的心境推敲一二,他说,自己并不是真的勇敢,他的责任感大于勇气,「我只是极度不愿使人们失望」。

泽伦斯基在政坛发迹可回溯至乌克兰电视剧「人民公仆」(Servant of the People),他在剧中饰演中学老师,靠着飙骂贪腐爆红,一路进入总统府,所属政党也以「人民公仆」为名。

泽伦斯基的执政之路并不顺遂,先是卷入被美国前总统川普施压抹黑选举对手─现任总统拜登与其儿子韩特(Hunter Biden)的丑闻;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接踵而至;结束乌东战争及杜绝贪腐的选举承诺都未兑现。

泽伦斯基上台后,从他之前的喜剧工作室Kvartal 95挑人担任顾问,引发专业度疑虑,外界也持续质疑他是否准备好带领乌克兰度过险境。

如今乌克兰击退俄军对基辅的攻势,并于乌东展开反攻,举世震惊,泽伦斯基更获美国「时代」(Time)杂志评选为2022年年度风云人物。

如此意外转折,曾任泽伦斯基新闻秘书的蒙德尔(Iuliia Mendel)观察,泽伦斯基缺乏成为承平时期伟大领导人的经验和纪律,但更适合在战争动乱期领导。「他是混乱的人」。战时一片混乱,他感到自在。

泽伦斯基绝非完人,曾被抨击行事独裁,战后也必须面对为何未能为俄国全面入侵做充分准备,及安全单位未沿着俄军攻击路径埋设地雷或炸毁桥梁,导致大片领土被迅速占领的质疑。

但是他使乌克兰成为「坚韧」的代名词,更让欧洲咬牙推进能源「去俄化」,都将使乌克兰民眾提高对政治人物的标准,加速深化民主及与欧洲整合的进程。(编辑:周永捷)1111209

#泽伦斯基 #乌克兰 #坚韧 #代名词 #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