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国认为,在3D混凝土列印技术研发阶段,国内外研发的方法路径不一样,可参照的样本少,「国外更多是在实验室里做,我们是在实际工地做,针对工地上的问题,来进行研发。」实验室打出来是一个墙体,一个曲面,大多是建筑的局部。而他一开始就追求建筑是一个完整体系。

所以,研发结果要能解决实际工地上的问题。徐卫国这一理念,是在1989年清华大学派他去日本做交流时,埋下的种子。

他在日本建筑师村野藤吾的工作室工作过,「村野藤吾自己认为受到了西班牙建筑师高第的影响,建筑风格是不规则、曲面、有机形态。」徐卫国说。他回忆,当时工作室做的建筑风格和形式是这种不规则的有机形态。

徐卫国列印的第一个大型建筑是在上海宝山智慧湾建的一座桥。智慧湾负责人跟他提出这个要求时,徐卫国听后吓了一跳,之所以敢接,是因为徐卫国心里已经有了把握。灵感来自赵州桥,这个桥面由八拱拼成,每一道拱切成若干小块,利用石头砌成拱,「锁」成一块就是桥。而他接下来要3D列印桥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想,把桥转化成若干个小块,「只是把材料从石头换成混凝土」,拱的受力特点是轴向受压,混凝土材料最好的特性就是受压。

从设计到最后实施,徐卫国经过长时间的推敲。列印就在宝山智慧湾一个机器厂房,两台机械臂打完就搬到现场进行吊装。这座桥2019年1月完成建造,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3D列印桥。宝山智慧湾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3D列印桥依然屹立智慧湾,使用正常,「混凝土材质,不需要特别维护」。

2月中旬,徐卫国也在积极与中国中材海外科技集团对接,看看是否可以在土耳其地震后,用3D列印快速建房,给地震后的灾民提供居所。

#列印 #卫国 #3D #建筑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