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生「阿敏」最近交女友,发现对方不愿在社群软体公开PO与自己的合照,每天不时对镜子检查外表,造成上课迟到、拖延交报告时间,连出游也只担心拍照上不上相:高雄荣民总医院台南分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连悦如表示,对许多有容貌焦虑的人而言,外表就是一切,建议患者转移注意力,焦点不要只放在容貌并需协助建立自信、增加成就感。

连悦如指出,这名男大生由于高中被朋友取笑身材,展开辛苦减重歷程,虽然身材改变了,但对自己还是没自信,面对人群也不自觉担心,别人是否都在暗自嘲笑自己?甚至在学校跟路人对上眼,立刻想到「她一定是在笑我的高髮线」,引起巨大的焦虑,还为此躲回厕所反覆整理头髮,而错过上课时间。

她说,主观认知的丑,在他人看来过度放大,并导致花费过多时间、心力、金钱,造成痛苦,开始迴避社交场合,损害社会、职业功能,需考虑是否受困于「身体臆形症」。

社群媒体时常看到的「容貌焦虑」,临床正式名称为「身体臆形症」。连悦如说,身体臆形症典型发作时间是青少年期,平均发病年龄约16岁,病程慢性、难以缓解,个案多寻求皮肤科或整形外科治疗,而非到精神科寻求协助。

她说,以这名男大生来说,对外表在意带来痛苦,并强迫性反覆确认,与焦虑症患者类似,个案常有低自尊、倾向对模糊社交讯息做负面解读、对「拒绝」敏感的内在特质,此类个案可能同时受苦于忧郁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

连悦如说,约有15%身体臆形症患者,会出现厌食或暴食症,最后失衡地呈现在对外表的过度追求。她提醒,对外表的担忧可透过身边支持或自我调适改善,若严重到符合身体臆形症的诊断或合併有情绪、睡眠困扰等,建议到精神科就诊。

#容貌焦虑 #身体臆形症 #高荣南院 #精神科追 #求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