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三高患者王先生喜欢吃到饱餐厅,动辄吃下比别人高出两倍的热量,他总是无奈地说「我就是得吃这么多才会饱!」而40岁林小姐身兼公司主管与母亲的角色,蜡烛两头烧,体重像吹气球般,裤子尺寸越买越大。医师指出,肥胖型态不是只有单一可能,高达5成以上的肥胖患者属于「飢饿大脑」、「情绪飢饿」或两者混合型态,想要靠意志力减重是难上加难。
内分泌新陈代谢专科医师蔡明劼说明,国际最新研究针对「进食行为」与「能量消耗」,将肥胖划分出4种型态。「飢饿大脑」的人必须吃下总热量比别人多62%的食物才能获得饱足感,经常克制不了嘴馋;「情绪飢饿」的人焦虑感是其他族群的2.8倍,情绪进食是肥胖主因;「飢饿肠道」的人,胃排空的速度比别人快31%,容易多量多餐;「代谢异常」的人,基础代谢率比别人低12%,造成热量囤积。
该研究于2021年刊登在国际期刊《Obesity》。蔡明劼举例说明,当闻到食物香气、同行人证在用餐,就会开始进食,且吃了就停不下来,这就是「飢饿大脑」的典型表现;当感到焦虑、忧郁或心情低落时,会不自觉进食,让情绪主宰进食行为来缓解情绪,则属于「情绪飢饿」。
肥胖型态非单一可能,也可能有混合型态。家医科医师安欣瑜分享,诊间常见30到45岁的上班族,上班时间属于情绪飢饿,下班时间属于飢饿大脑,不知不觉摄取一堆热量,等到回过神来已经体重超标,在寻求专业医疗团队协助下,使用双机转口服减重药物,不仅改变嘴馋的毛病,瘦下来后精神更好,也提升整体生活品质。
「相较于乱枪打鸟、使用错误的方式,找出肥胖型态并对症下药才是成功减重的关键!」蔡明劼指出,该研究根据型态精准用药的受试者,在长达一年的治疗后,高达98%的人减去5%体重,总体而言,精准用药的肥胖者一年平均可减去15.9%的体重,相较之下,对照组在一年后只减掉9%的体重。
解决肥胖问题急不可待,但找对正确的方式才不会走上冤枉路。台湾肥胖医学会林文元理事长提醒,民眾首先要认知到自己的肥胖型态,再遵循专业医疗建议,并透过饮食、运动等行为,才能落实全面的体重管理策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