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布赫宾德「贝多芬全套奏鸣曲」马拉松于5月6日落幕,32首奏鸣曲,7场演出,给了台湾乐友满满的精神飨宴。
曲终人舍不得散,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 ,1946-)拿起麦克风,有感而发:「经过7场演出,已经像家人一样。你们真的是很好的观眾。
看到好多年轻人来听音乐会,恭喜你们,这绝对不是一件平凡的事!」
然后他连续用中文说了两次「感谢你」,欣慰、满足,全写在脸上,台下观眾也为之疯狂,掌声满满。
前公广集团董事长陈郁秀几乎每场必到,她说,布赫宾德钢琴弹得好,在音乐界不是秘密,但他把多芬全套奏鸣曲,一气呵成,整个马拉松的演出过程,水平一致,细致圆满,相当不容易。
企业家黄崇仁、骆锦明陈世姿夫妇、郭瑞嵩吴如月夫妇、和信医院院长黄达夫夫妇、寿险公会理事长陈慧游,都是参与马拉松音乐会的座上嘉宾,大家不约而同盛讚布赫宾德的超凡的记谱能力,以及诠释贝多芬不确定、起伏人生的力度,感佩之余,在划下完美句点后,许多人都起立鼓掌,留下台上台下交融,掌声雷动的温馨画面。
布赫宾德弹奏贝多芬的第30、31、32号钢琴奏鸣曲,外加1首安可曲是舒伯特的降A大调即兴曲,作品90, 第4乐章。贝多芬哲学式的探索,余波荡漾,最后舒伯特的歌唱般旋律,也是绕梁盘旋,深植听眾心坎。
从4月26日到5月6日,布赫宾德紧抓乐友情绪,他用十指神功,跑7场贝多芬奏鸣曲音乐会的马拉松,同样的,乐友在忙碌中,也腾出时间,成为马拉松的最佳聆赏、见证者,也是场上的啦啦队,在乐圣面前,大家变得更虔诚谦逊。
这回布赫宾德留给台湾观友,可归纳出4特点:
1、忠于音乐。
布赫宾德完全不作做,7场音乐会,一样的穿着打扮,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脸上带着祥和、如常的表情,虽然诠释的是波涛汹涌,贝多芬坎坷多舛人生,但淡定厚实的音韵,把自己抽离悲情恶水,云淡风轻,更具说服力。
2、树立专业形象。
他对贝多芬研究,功夫下得非常深,弹得札实,左手力道,右手灵巧,加上高强记谱能力,少人能及。
与其说是布赫宾德记性好,不如说他弹奏次数够多,对每一首奏鸣曲背后情境,了解透彻,累积经验丰富、每一个音厚实,因此,成竹在胸,可以随时、随地,从记忆中叫出音符,即席演出,标示着钢琴独奏家的专业、高度,令人折服。
3、强大续航力。
77岁的资深音乐人布赫宾德,进行32首奏鸣曲的马拉松式演出,客次异乡达半个月,时差、生活习惯、体力耗损,自不在话下,连续演出,还遇到场地限制,一天举行两场音乐会,还要背谱演出,并保持平稳、精致、专业水准,几乎是修行极致,少有钢琴家能有那样的气魄与能耐。
4、艺术无国界、可以跨越世代。
德国作曲家、奥地利钢琴家、台湾听眾,在黑白𨫡音符面前,完全可以像一家人,融洽温暖,心领神会,而且还可以超越时空,让旧曲目新诠释,没有距离的交流分享。
这回牛耳行销策略奏效,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牛耳艺术主办的音乐会,结伴进入国家音乐厅。
音符会说话,一听就知道是经典,彷佛越听越上瘾,每一场留下老中青同框、大老板、社会人士与莘莘学子并肩共赏的完美纪录。难怪布赫宾德对台湾年轻面孔,那么珍惜、骄傲与感动。
忙碌的四、五月天,每天马不停蹄。然而,一口气听完布赫宾德的7场音乐会(含高雄衞武营),颇像每次参加跑马拉松,完赛后的成就感,喜不自胜。
谢谢牛耳艺术的安排,谢谢力晶集团的赞助,更谢谢平安淡定的台湾朝野,让大家还可以每晚沈浸在音乐天籁之中。
此时此刻,裊𥪯盘缠的乐音,依旧盈耳,幸福满溢。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