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贵表示,「中国+1」或「B计画」最初由日本在21世纪初提出,美欧企业近年来开始跟进该计画。而从全球经济竞争和产业变迁趋势看,「中国+1」或「中国+N」既不值得被跟风渲染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有其自身演变规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形成或打造同样有其自身规律,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能人为切割,否则要嘛欲速则不达,要嘛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影响全球产业链或供应链的稳定。
章玉贵分析,以中日韩为中心、东协和印度为重要支撑的亚洲供应链,以美国为中心、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侧翼的北美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英法意等为支撑点的欧洲供应链,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结合各自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营运布局,形成当今世界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三大制造业中心」。其中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30%比例,因而被喻为头号「世界工厂」。
章玉贵称,从全球产业发展史来看,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80年代,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前后持续了200年左右。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并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获得三大红利——「入世」红利、全球制造业转移红利以及人口红利,经济规模连上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并在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段均比较完整的新兴经济体。
但一方面,也正是从欧巴马执政美国的2009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等举措。中美2007年左右形成的「中国生产—美国消费」格局在持续10年后,随美方2018年单方面挑起对中经贸摩擦而出现一定程度断裂。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入世15年后开始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区间。2015年起,一些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出现向外转移与继续吸收外资并存局面,有些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
章玉贵认为,以越南、印尼、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开发中国家,目前尚不具备中国这样作为「头号世界工厂」的完整产业链配套、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及相应的产品包装设计、市场推广、资讯谘询、售后服务与金融支持等体系化条件和能力。但它们普遍拥有较为充足而且年轻的劳动人口,基础设施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产业承接与配套能力提升较快,未来有潜力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支点。而对七国集团成员国决策者而言,站在本国经济安全角度「反思」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脆弱性,进而寻求在全球经济变局中最优应对方案,本身可以理解。但当过多泛政治化因素和阵营对抗思维掺杂进来,这种「反思」和应对就明显脱离正轨,结果适得其反。
章玉贵强调,面对这种形势,中国需要审慎应对以稳住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基本盘与核心盘,但也不必过于担忧「中国+N」战略带来的衝击。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制造业转型与经济高品质发展,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中枢地位有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当然,真实世界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有时无法与一般的静态假定完全契合。随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边际成本的提升以及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技术变革与贸易条件的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霸权主义抬头,中国需要通过内外循环的高度联动与相互支持,通过大力推动数位技术革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供给及人力资本提升来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战略围堵,为如期实现的远景规画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