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机关和公民营事业团体制服採购数量庞大,环保署今(8)日举办「纺织品制服循环採购规范草案」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公部门机关、国营及泛公股国营企业、银行业等共议服饰绿色循环採购的经验及想法。产业界指出,制服标案要求布料的功能性和设计,但循环採购规范布料成分有所牺牲,採购方恐有不愿续签的可能。
环保署今年已制定「纺织品制服循环採购规范」(草案),希望针对国内各机关、公民营事业团体等推动制服绿色循环採购,并拟定成分单一化、增加再生料比率以及强化逆向回收管道等3大目标,同时可结合各大公司ESG永续发展实践,除善尽企业社会责任,还能形塑纺织品的循环链。
「纺织品制服循环採购规范草案」原则包含4大面向,「生产面」包含聚酯纤维用料应含一定比率回收原料(至少20%并研拟逐年调高目标),以及布料採单一材质避免混纺;保固及维修服务、使用者循环教育的「消费面」;逆向回收服务、押金机制的「回收面」;以及提出产品循环利用方式的「循环面」。
环保署特别指出,本次採购规范的推动重点在于「自愿性」,以增加再生料比率为例,单次採购合约应针对成分含聚酯纤维制服订定使用经验证再生料的比例,若为1年以上的採购服务合约,使用再生料比例应逐年调高2-5%至合约签订年限。
齐虹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吴漫榛表示,当看到必须使用单一材质且不能混纺时,布料功能性就必须牺牲,也代表竞争力变差,毕竟标案时布料功能性和设计都是优势,但环保与市场趋势看来是相反的。
吴漫榛指出,厂商基本上都是1年1签,但在布料功能性缩减、成本拉高、交货期时间更长,换位思考下,採购方是否还愿意续签?
岭东科技大学流行设计系教授李伟臣说,混纺是提升舒适度的概念,如果规范须使用单一材质且不能混纺,外销的欧美市场是否会买单?国内外销欧美的大厂其实已经做到逆向回收,国内则要建立循环机制,防堵外销产品把垃圾留在台湾。
环保署回应,循环採购的目的是要颠覆惯行方式,规范初期採业者自愿的方式,但后期在碳足迹、使用材料等就会有一定的要求,环保署也会和相关部会讨论,是否在制服要求和设计上来进一步简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