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4具战士遗骨辗转英国,经过台湾原住民委员会争取,遗骨终于在11月6日送抵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南科考古馆寄藏,成为台湾国际遗骨返还歷史首例,也引起大眾关注牡丹社事件。歷史学者表示,此事件促使清朝强化对台湾主权控制,也告诉台湾人应彼此了解、相互扶持,避免让外人觉得有机可趁。

1874年发生排湾族原住民与日军开战的牡丹社事件,日军将12颗战死族人头骨带回日本,其中4颗头骨辗转流落到英国爱丁堡大学,台大医学系教授陈耀昌在研究论文时发现,告知官员须迎回这些遗骨,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3年前向英国爱丁堡大学争取返还,屏东县牡丹乡排湾族人11月5日顺利将4颗头骨带回台湾。

嘉义大学应用歷史系教授吴昆财说明,清朝治理台湾初期,曾对外宣称台湾番界以东为「化外」,1871年恰有琉球国宫古岛一艘船只搁浅台湾恒春半岛东海岸八瑶湾,因船员误入高士佛社领地,遭当地原住民杀害,日本认为既然清朝无力管理台湾番界以东领地,以此事为由出兵侵略台湾,才有了「牡丹社事件」。

吴昆财进一步解释,由于清朝认为台湾番界以东是瘴疠之地,无经济利益可图,加上当地原住民被视为「生番」,难以管理,才认为此处是化外之地,但经过牡丹社事件,清朝才发觉台湾受到日本人觊觎,且台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治理态度转为积极,更派来沈葆桢开发东部,尤其后来发生中法战争,种种事件迭加,使清朝逐渐强化对台湾主权的控制。

他指出,日本当时侵略台湾的理由是既然清朝管不了,台湾就由日本人来统治,因此,从牡丹社事件可知,台湾人应彼此了解、相互扶持,以免让外人觉得有机可趁,藉机分化。

#台北市 #牡丹社事件 #日本 #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