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祀典兴济宫暨大观音亭20日举办锡器艺品展,拿出50多件宗教礼器中的锡器文物展示,锡工艺师杨蕙如打造一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锡器对联,捐给庙方,藉展览提供信徒了解宗教礼器的称呼与用途,台南市长黄伟哲20日下午颁发第4家宫庙博物馆认证给庙方。
锡器原是民间日常用品,被应用在庙宇的宗教祭祀礼器。随着锡贵重金属价格高昂,和制作匠师的人才凋零,锡制品减少。
大观音亭暨祀典兴济宫20日拿出庙内50多件锡制品展览,展期到12月初,每件约有50多年,大多数是入醮品,意即友庙在交陪境时赠送的品项。
锡器在供桌上经常看到锡制「花矸5赛」,俗称「5供」,包括1座香炉、1对花瓶和1对烛台共5件。庙方表示,锡制器物维护不易,制作时必须加入其他金属,如铅、铜等,较能成型,合金成份比例又不能太多,以免影响到锡器的顏色和造型,若未能妥善保存,一倒塌就会毁损外观。
锡工艺师杨蕙如打造一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锡器对联,20日捐赠给庙方,庙方乾脆找出友宫捐赠的各种锡器品,包挖牲盘、礼瓶、烛台、果盘等等推出展览。
台南市文化局表示,台南市每家寺庙都多少藏有珍贵的工艺品,前年开始推动公庙博物馆制度,邀请14家宫庙参与,大观音亭是第1批受证寺庙之一。未来民眾到寺庙不只拜拜,还能参观庙内各式各样的文化资产。
黄伟哲表示,台南300年时我们还没出生,台南500年时我们都已不在,明年庆祝台南400,台南既是宗教之都,许多庙宇都充满文化瑰宝,「一砖一瓦都是歷史,一字一画都是文化」宫庙做博物馆,保存文物给后代子孙,是非常好的事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