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明永历23年(1669年)的台湾府城隍庙,保存丰富文物,庙方典藏155件文物,最古老的是逾200年石柱,最让啧啧称奇的是,庙前一对1937年龙柱竟有西方元素「小天使」,可爱小天使在龙柱现身,毫不违和。
以「尔来了」匾额闻名的台湾府城隍庙,9日获台南市政局文化局「宫庙博物馆」认证,由市长黄伟哲颁发证书,同时也是台南市第5家获得宫庙博物馆认证的庙宇。
台湾府城隍庙主委郭荣哲说,庙前的一对龙柱由地方仕绅黄欣、医生吴森玉奉献,由于日据时期的仕绅因接受西方文化,于是把西方文化融入庙宇,底座还使用罗马式建筑手法,这在台湾庙宇龙柱雕刻都十分罕见。此外,正殿四点金柱上的鳌鱼雀替,各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象徵人间变化无常,也值得一探究竟。
台湾府城隍庙长年自发性针对自有文物、器物和仪式进行拍照记录与造册,也在庙内空间规画文物馆,用心典藏并展示曾使用过的祭祀文物,以及1997年大整修时,特别留下的建筑构件与相关工艺品。
今年文物馆空间经重新布局、增加中英文标示和解说后,再度对外开放,庙方配合授证,也同步发表全新出版中英文的文物导览手册,内容融合庙内文物和传统工艺介绍,一册在手就能全面洞悉府城隍庙歷史文化与艺术,同时也推出线上语音导览系统,方便参观民眾边看边听,成为推动「宫庙就是博物馆」的绝佳典范。
郭荣哲说,宫庙博物馆授证对于庙宇工艺永续做了最好示范,让后代子孙能了解庙宇工艺的可贵,尤其府城隍庙有许多「珍宝」,值得被更多人认识。
今天授证仪式上,庙方特别邀请黄欣、吴森玉、商希绶等不同时代府城仕绅后代观礼。黄欣曾任总督府评议员,与曾任高砂区长、台南州协议会员的医生吴森玉,连袂倡议重修台湾府城隍庙,并捐赠不少作品,嘉庆年间府城望族商希绶也曾捐赠正门石柱。
由于台湾府城隍庙歷经多次重修,各时期修建都仰赖当时地方重要仕绅捐献,庙宇才得以在多次翻修后能维持至今;落款更见证台南地方文史变迁的过程。文资处指出,授证仪式邀请多位府城仕绅后代见证祖先辈捐赠,深具意义。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