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玛兰族在2002年12月25日获得国家承认,在復名将满21年之际,宜兰县史馆今天(23日)发表《mai qaRapungus-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一书,宜兰县史馆馆长廖英杰表示,书中可看到族人的心酸与悲伤,但也有坚毅不拔的故事,这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歷史。

宜兰县史馆指出,1987年噶玛兰人开始推动復名运动,同年,有噶玛兰族復名之父之称的偕万来到县史馆(当时名为史蹟文物小组)查找资料,能遇到噶玛兰人让研究员非常惊讶,也成为多年后着书的契机。

宜兰县史馆表示,荷兰治理台湾期间曾统计噶玛兰族人口约有1万人,根据出土文物推算,住在兰阳平原约有千年的歷史,他们擅长航海、捕鱼、採集、狩猎;估计宜兰县五结乡、壮围乡民至少有10分之1具有噶玛兰人血统。

廖英杰说,随汉人来宜兰、清廷治理,噶玛兰族散落各地或隐藏族别身分,他们住在头城、天送埤、清水地热等处辟荒为生,直到1987年走上街头争取復名,《mai qaRapungus-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访谈的29人,多数都歷经復名运动,也是属于一个转变的世代。

书名中的「mai qaRapungus」,是噶玛兰族语「不会遗忘」的意思,噶玛兰族名虽然恢復,但族人却因为法规规定,无法恢復为噶玛兰族,县史馆解释,40至50年代族人因资讯不完整或担心被歧视,并未登记为平地原住民,也因此无法以平地原住民身分登记为噶玛兰族。

宜兰县史馆表示,发表的新书区分成宜兰旧社篇、宜兰新乡篇、花东地区篇,会择期在花莲举办新书发表会,期盼透过这套书作为噶玛兰人生命史的序曲,并献给致力推动文化传承、争取族群身分,以及努力生活的族人。

#宜兰县 #史馆 #噶玛兰人 #復名 #当代噶玛兰人的生命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