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感测、材料技术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再加上劳动力短缺影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未来十年接迎来爆发性成长。
在今年三月举行的GTC大会上,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展示了多款人形机器人,同时公布了Project GR00T计画,透过全新的运算平台Jetson Thor结合最新架构的AI晶片Blackwell、与专为机械手臂设计的基础模型Isaac Manipulator、以及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的AI视觉辨识Issac Perceptor,提高机器人对于人类行为的认知能力,进而执行复杂任务,并增进人机互动的自然性。Digitimes认为随着AI、感测器、材料等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加上劳动力短缺影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未来五~十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爆发性成长,预估至二○三五年将创造近二六○亿美元的产值。
机器人发展五大趋势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球机器人的装置量创下约三九○万台的新纪录,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预估为六二.二万台、年增四.九%,其中亚洲仍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其次为欧洲与北美,IFR认为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聚焦在五大趋势,分别为AI与机器学习、协作机器人应用、移动机械手臂、数位孪生与人形机器人。
受到机器人技术持续提升,感测器、视觉技术和智慧夹爪的快速进步,与生成式AI的出现开启了新的解决方案,再加上两只手臂和两条腿的人形设计,使机器人能够在工作环境中表现得更灵活,另外透过数位孪生的技术,可以使用真实世界的数据,来运行模拟并预测可能的结果,因此可以对其进行压力测试和修改,达到节省成本的效果。
近期中国工信部公布了二○二五年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的详细目标,工信部认为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另一种颠覆性技术,类似于PC或智慧型手机,这可能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以目前主要的人形机器人来看,主要有美国与中国两大阵营,其中波士顿动力在二○一三年推出採用液压动力的Atlas人形机器人,过去十年在移动能力上可谓为人形机器人的典范,而今年四月波士顿动力宣布液压版Atlas退役并推出新一代电动版Atlas,大幅缩减体积、重量与保养成本,且安全性与灵活度更胜以往,可见电动化人形机器人为大势所趋,电动版Atlas也预计在明年导入现代汽车(Hyundai)工厂场域进行试验。
人形机器人具成长潜力
电动车大厂特斯拉(Tesla)在二○二一年首次公开Optimus机器人计画,并于隔年发表Optimus机器人原形,去年底再发表Optimus Gen 2,新款的Optimus重量比上一代轻了十公斤,行走速度快了三○%,移动方式也更加自然、平衡和精确,预计在今年底导入Tesla电动车产线进行试验,执行长Elon Musk也在X社群平台上透露,新款Optimus人形机器人最快将在明年底上市。
还有受到微软(Microsoft)和Nvidia支持的新创公司Figure AI,旗下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具视觉推理与自然流畅对话的能力,未来将导入BMW位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工厂进行试验,接下来两年的场域试验将是人形机器人是否能走向商业化量产的关键。
在中国方面,其同样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量产和应用提供有利条件。此外,中国政府也提出多项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中国工信部在去年底提出「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成立规模一○○亿人民币的机器人产业基金,目标至二五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预计市场规模可突破十亿美元。
法人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目的是在主要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无缝运作,特别着重于感测、运算与移动技术,分别代表机器人的视觉、大脑与双腿,虽然人形机器人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尚未公开上市,但上游的供应商早在AI科技的投资范畴之内,像是AI晶片设计、制造龙头Nvidia与台积电(2330),感知、分析和运动控制至关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商恩智浦(NXP)、英飞凌(Infineon)、Microchip等,还有原先提供工业自动化方案的业者发那科(Fanuc)、泰瑞达(Teradyne)、安川电机(Yaskawa)等。法人预估,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二○二三~二八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五○%。
虽然人形机器人市场成长潜力高,但仍属于起步阶段,从目前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来看,占比前三名分别为制造业、医疗与家庭,其中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应用广泛,通常以单个手臂的形式出现,可以完成包括焊接和装配在内的各种任务,还可以自动化移动机器人和自动导引车的形式承担物流角色,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力。
台厂抢攻智慧制造商机
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大厂主要有德国库卡(KUKA)、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瑞士艾波比(ABB)与美国Adept Technology,其中日系业者在工业机器人的市占率超过一半。
虽然台湾厂商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具备零组件供应链的产业规模,涵盖控制器、感测器、致动器、驱动器、伺服马达、减速机、传动元件、机器视觉等;但在系统整合部分,仍有成长空间。
在台股当中的机器人概念股包括鸿海、鸿准、桦汉、上银、亚德客KY、台达电、广明、研华、凌华、新汉、佳世达、凌群、所罗门等等都积极布局智慧化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抢攻工业四.○与智慧制造商机。
全文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2301期精彩当期内文转载》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