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人为偏误,是许多人选择投资被动投资的原因。然而,投资ETF真的能避免人为偏误吗?

中央银行每年5月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继2021年后,再一次针对规模急速扩展的ETF示警,也祭出多项针对ETF的监管措施,更在报告中不断提到「追踪误差风险」。

严重乖离 追踪功能恐失灵

《财讯》双周刊指出,所谓追踪误差风险,指的是以追踪特定指数表现为目标的ETF,却在复制绩效功能失灵。虽然在ETF追踪方式分类上有所谓「完全复制法」,意指完全追踪指数成分股与持股比重,但事实上「完美复制」是不可能的。

政大财务管理学系特聘教授周冠男解释,指数更换成分股时不须交易成本,但ETF经理人需要将一部分净值用于市场操作,达到追踪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如果绩效与指数每年偏移的程度,与费用率差异不大,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ETF绩效与指数的乖离程度,已经远大于每年的费用率,恐怕就不只是正常市场操作的必要费用,而是在追踪指数能力上失灵的徵兆。

追踪误差(tracking error)与追踪差距(tracking difference)都是评估ETF追踪能力的指标。在指定时间区间,将指数与ETF的绩效相减,就会得到「追踪差距」;而将差距进一步计算标准差,就会得到「追踪误差」。简单来说,追踪差距看的是特定时间区间后的结果;而追踪误差看的则是过程。

哪一个最有参考价值?周冠男分析,其实从评估追踪品质上来看,追踪误差更能评估ETF追踪指数品质,「一檔与绩效很贴近的ETF,追踪误差可能相当大,只是因为运气好,在追踪期间最后涨跌幅对齐指数而已。」

《财讯》整理出今年台湾ETF近一年的追踪误差状况,发现前10名中有九檔属于杠杆或反向型的ETF,且误差超过5%的ETF达20檔,其中还包括资产累积破千亿元台币的热销高股息ETF。

周冠男分析,杠杆以及反向型的ETF追踪误差往往比较大。「原因很简单,原型ETF只要指数成分股没改变,就不需要更动,但是期货型ETF必须每天交易,交易愈频繁,误差自然就愈大。」

文章来源:财讯双周刊

#ETF #央行 #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