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凤凰花开的毕业季,大学申请入学也在六月十三日放榜,今年总计一万一千多名缺额,是七年来次高,但成功大学资讯工程系新增设的「智慧系统实作组」大受欢迎,包含特殊选才与申请入学管道仅录取十八个名额,却吸引超过三百三十名考生报名。

甚至连成大资工系的大一生都想重考改念,「觉得这个组真的非常棒,它会棒到我原本知道有的话,甚至可能会考虑重考一次,或者乾脆直接给自己一年Gap Year(空檔年),我再进来上课,」现在就读成大资工系一年级的特殊选才学生高睿,和其他一起採访的同学都附和。

究竟是什么样的课程吸引十八倍的超额报名,就连学长姊都推崇,让一成不变的大学课程,变得更有魅力?成大资工系增设智慧系统实作组,做了三个改变。

邀上市柜企业老师指导学生

大四课挪到大一刺激学习

第一个改变是课程先后顺序。举例来说,因为这些学生在国、高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程式语言基础,所以,他们大一的程式语言必修课就不用修了,把学习用在更贴近最新技术发展的产业现场。

也就是说,智慧系统实作组将会透过与业界合作,邀请业界老师共同指导、陪伴学生从零到一完成专案。目前约有九家公司包含上市柜企业,如硅创、芯鼎,都愿意提供对应师资和相关经费。

第二个改变是,刺激这些学生,不要因为过于自满,停滞学习。所以他们刻意将原先在大四进行的系上选修课程「软体工程与设计模式于专案开发的应用入门」简化、挪至大一阶段。因为这堂课,学生将会学习操作大型专案开发所需的debug(侦错)工具等,而当学生运用这些工具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推动此项变革的幕后推手,是将近三十年教学资歷的成大资工系教授苏文钰。他笑说,「有些学生不到黄河心不死,会用工具才开始想:『为什么我的效能比人家差?为什么程式跑不出来?』」

毕竟磨练才能激发斗志。「现在,厉害的学生越来越厉害,草莓的学生越来越草莓,但是我觉得草莓的学生,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足够的设计去激励他们、去引动他们学习,」「二十年前的学生,你教他什么都会硬啃下去,现在的学生,没有动机就会不想要学,」苏文钰观察。

需要改变,才能真正让学校培养出超乎业界期待的人才。Google台湾前董事总经理简立峰曾提到,「过去,工程师只要做到六十分就及格,现在得有八十分才过关。在机器能帮你生成程式码的时代,很多工程师会苦于没有能力debug、优化程式⋯⋯,程度不够的工程师,可能就被取代,」传统工程师的训练方式,正在面临挑战。

因此,苏文钰做为课程委员会召集人,为了增加学生的竞争力和学习主动性,持续拜访其他系上教授,希望推动课程改革,鼓励其他教授授课时,可以增加部分实作环节,确认学生有无消化课程内容。

招生改採上机考试

两方式筛选到具实战力学生

第三个改变是,採用更多实作的入学考试。因为光是课程结构和教法改变还不够,他们也透过改变招生制度,找到更多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加入,激盪出更多课堂火花。

成大资工系前系主任张燕光提到,「其他人玩招生技巧,譬如多分组别、增加筛选倍率等,但我们和台、清、交很多大学不同的特色就在这里,我们着重软体开发,又因为上机考试,可以收到他们收不到的学生。」

张燕光也说,成大资工系从五年前开始,先在特殊选才管道实验选才新制,把多在大学和研究所进行的上机考试,搬到高中升大学阶段。没想到实验奏效,连续几年都顺利筛选到多名优秀学生到该系就读。这是因为不少实作派学生,比起两小时笔试,甚至更喜欢八小时上机考试。

张燕光进一步说明,他们的上机考试有两种方式:一是开放给特殊选才乙组管道的考生,考试时间长达八小时,贴近业界执行专案时的工作模式,考试中间也有午餐时间,能让考生喘口气。

另一种是给特殊选才甲组以及智慧系统实作组考生,类似APCS检定测验(大学程式设计先修检测),作答时间一个半小时,考生会根据演算法题目解题。而这两种上机考试,都是为了筛选有实战力的学生。

自从增加入学管道和改变选才机制后,成大资工系的学生变得更多元、学生各有所长。「今年大四、大五总共有至少九位大学部学生,成功申请上美国排名前二十名的大学研究所,像是史丹佛、哥伦比亚、康乃尔大学⋯⋯,超出预期。」张燕光表示。除了在台发展,赴海外就业的机会也相对更多,苏文钰补充,像是辉达、英特尔、索尼等,都有他们的毕业生。

挑战多!教授缺乏改革动机

修订课程与绩效不易挂鉤

只不过,在大学要变动一门课实属不易,最大障碍是教授们的绩效指标,偏重平均研究表现而非教学表现,让部分的教学者缺乏课程改革动机。而且增减必修课程,有时还会关乎其他学生重补修的权益。

台大机械工程系教授詹魁元,是台大前副教务长,他曾接受商周专访提到,课程变革的难处在于,产业变化很快,那么高等教育要跟进到什么地步?哪个时间点该动起来改变?譬如,前阵子区块链题材夯,那么相关科系该不该将此列为必修?动与不动,就得要经过一番分析论证。

他以台大机械系为例,光是门实作课从选修到必修,从青涩到日益成熟,前后已经花十年时间调整设计,可见大学课程变革的工程浩大。有赖系上教授们对于调整课程结构的共识。况且,跟上社会变迁修订课程,其实并不容易直接跟教授的绩效指标挂鉤。

以成大这次新设的智慧系统实作组为例,只是要执行上机考试,他们大约要提早两至四个月准备题目、邀大学生和高中生不断试考,直到考试前两周。并且,他们还花十几万经费租借云端主机,确保上机考试稳定。此外,如果是要游说其他老师,这些时间都可能影响到老师的其他产能。

即便这些投入,很难为教授们带来像是升等这类关乎职涯的效益。但是,大学不能一直守旧,要更多元、有竞争力,就得要做更多事。

就像是苏文钰所强调的,做科技研发,就是要面对不能够预料的东西。所以,当系所招生出现了瓶颈、教学成效不如预期时就要调整。成大资工系就是接受这一点,并且愿意做出行动改变,才能在教育现场持续做出新变化,吸引多家顶大主动邀约演讲,分享变革新做法。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911期
商业周刊1911期
#成功大学 #成大 #智慧系统实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