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迈入高龄化社会,失智症人口也快速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公共卫生议题。对此,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引述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的论文指出,只要避免14项危险因子,就能预防或延缓至少45%的失智症发生,其中包含教育程度较低、高血压、听力障碍、高胆固醇、社交太少等,值得在生活中努力实践。
台湾失智人口逐年增加,依卫福部统计推估,到了2030年,我国失智人口将成长超过50万人,且罹病者有年轻化现象。医师黄轩在个人粉专发文表示,根据权威医学期刊《刺胳针》(The Lancet,又译柳叶刀)于今(2024)年7月所发布的一篇论文中,列出14项增加失智的危险因子:
●早期生涯
教育程度较低:失智风险增加5%。
●中期生涯
高血压:失智风险增7%。
听力障碍:失智风险增7%。
吸菸:失智风险增2%。
肥胖:失智风险增1%。
忧郁:失智风险增3%。
缺乏运动:失智风险增2%。
糖尿病:失智风险增2%。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过高:失智风险增7%。
过量饮酒:失智风险增1%。
创伤性脑损伤:失智风险增3%。
●晚期生涯
社交太少:失智风险增5%。
空气污染:失智风险增3%。
视力丧失:失智风险增2%。
黄轩说,研究人员指出,只要改变上述14项失智风险因子,就可以预防或延缓至少45%的失智情况。该研究也提供具体的做法,包括多教育、多动脑筋;配戴助听器、减少有害噪音;治疗忧郁症;保护头部、避免头撞击;努力运动;戒菸酒;控制好血压;40岁后,务必要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重;增加社交人脉;视力丧失要治疗;少接触空污;控制好血糖。
另外,北投健康管理医院副院长钱政平先前提到,失智不是正常老化现象,而是一种大脑疾病,一旦发现,如情绪和个性改变、判断力变差或减弱、记忆力改变等异常症状,务必积极就医,以利早期发现及治疗。虽然,失智症在医学上直至现今仍无可完整治癒的特效药,但仍可以透过相关影像检查来帮助做到及时诊断,如MRI同时不具辐射线,是目前失智症最重要的筛检与诊断工具。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吸菸有害健康!戒菸专线:0800-636363。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饮酒过量,有碍健康。酒后不开车,安全有保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